作者:吴美福
水,不仅影响了吴学文化的产生,在吴学文化进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江南人类文明的发展,已使之成为吴学文化所阐释的一个重要”对象主体”,并因之使吴学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彩。
泰伯奔吴到达梅里早期对以河流为主的先天环境就有着很强的依赖,只有在基本生存条件有了保障之后,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文化才可以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江南人类早期吴学文化的产生和分布在相当程度上是以河流的分布为主体的,虽然水不是江南人类吴学文化产生的唯一条件,但由于江南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是以水为主的基本生存方式,因此无论从哪些方面讲,对于水的依赖却是不可替代的。如果说早期江南人类有意识地寻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做为一切活动的中心只是初步认识到水对江南人类生存的必要性,那么当农耕生产的形势得到稳定和发展之后,古代江南人类已不再满足于完成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生产了,他们转而以主观能动的方式进一步认识水,从而求得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
江南古典而优美的农耕文化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这就是吴学文化诞生的起源。从单纯依赖自然赋予的水资源,到能动地改造利用水资源,反映了古代江南人类从生存到发展的文明历程;而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吴学文化正是基于这段文明的历程得以产生且取得长足的进步。江南人类吴学文化的早期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壮美的“河流文明”发展史。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人们把水形象地比做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生活的甘露,城市的生命。文明的发源地,黄河与长江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如果没有黄河,华夏祖先至多只能成为蒙昧的游牧民族。水是用来浸泡文明种子的。在中国水的这些作用尤其明显的,水路,作为一种社会的交通,它的兴盛和衰微又直接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而在中国士大夫的传统生活方式中,水的出现和水的作用,几乎是要伴随文人以生命始终的。水在江南文人这里得到了一种文化的意蕴,水的这种文化味是和中国文人的对水的氛围的竭力推崇所分不开的。
自然赋予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水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友展而发展的,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的产物。人类摆脱蒙昧寻求真理与科学的文化主体虽有民族、地域等差异影响,但从未曾远离水的影响。水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差异,因此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所造就的人类文化从根本上就存在相当多的不同,就象自然条件分布不平衡一样,人类文化的分布与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的存在,促使人类更加努力地认识水,利用水资源,改造水资源,从而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进步,求得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无论是古代江南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还是吴学文化成就的生成与辉煌,都产生于对于自然,尤其是对于水的认识理解和利用中。不管是江南古代“河流文化”的启蒙,还是现代“海洋文化”的诞生都是人与水之间密切关系的最好例证。以江河湖海等多种自然形式存在的水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环境保证,而江南人类也在不断发展和进化自我的同时通过多彩的吴学文化内容表达着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今天我们通过探究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发展和文化成就从一方面了解,水与人类文化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 在江南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进程中,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全球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2200多年来,一直连续使用,发挥出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2000年11月,青城山一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千多年前,泰伯开凿的伯渎河,不仅是一个生态、文化、艺术工程,而且在当时至以后的二千多年的时期,大大的泽被梅里地区方圆百里的百姓交通往来,为繁荣经济、茂盛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泊渎河,这条曾流淌着忧患的生命之河,在历史上,曾经变成流金淌银的财富之河,是江南梅里地区的脊梁。盛开在泊渎河上的吴学之花,穿越历史岁月长河,在不同时期,努放地盛开着,随风起荡,随泊渎河水,逐波舞浪,撒播吴学文化的种子,四处开花结果,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