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知识普及(梅里篇)89 吴文化公园

吴美福编纂

吴文化公园是国内第一家由民间集资创办的一座文化园林。建有稻丰圩、蚕桑巷、船桥史馆、交通馆、江南风情苑、教育馆、人文馆和学生教育营地等17个馆区,以丰富的资料、实物、图片、电化形象手段,展现了四千年来吴地生产、人文、民俗的壮丽画卷。

2020年2月,为表达对广大医护人员的感谢,自景区恢复开园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及配偶和子女实行免费入园政策。

吴文化公园?位于无锡市北郊10公里的西高山。吴文化公园,又称吴文化博览苑,旅游界称它为无锡民俗村。吴文化公园座落在惠山区堰桥镇西高山,是国内由农民捐资创办的第一座大型文化园林。开始时只有3名退休教师,面对一座荒山,一无办公用房,二无资金,三无材料,硬是白手起家。至今就其公园文化内涵、规模,国内外知名度,国内还没有第二家。

吴文化公园以”建成进行乡情国情教育的大课堂,开发旅游经济的聚宝盆”为建园方针,以”唤醒国魂”,”提高全民族的人文思想素质”为建国目的。公园以地域文化为内涵,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形成一所大型的综合性文化园林,具有非常鲜明的吴文化主题特色。1996年9月,吴文化公园被国家教委(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公园的总大门是一座气势宏大的牌坊,飞檐斗拱、精工雕镂, 正中门额镌刻着”吴文化公园”五个遒劲的金字,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题写。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孕吴门”。110岁的诗人、书法家苏局仙书写了 “福寿山”门匾及”胜地既名,福寿无须别觅; 万民到此,身心自尔康宁”的楹联,盛称”江南第一坊”。走进公园内,乌瓦粉墙,小桥流水,一幅江南风情画展现在面前。

吴文化公园,辟19个展馆,其中物质文化区6个展馆:稻丰圩、堰里农舍、桃花村酒店、蚕桑巷、吴地船桥史馆、锡山交通馆;人文文化区7个展馆:吴地开发史馆、吴地名人厅、教师山、无锡院士馆、爱国碑廓、锡山教育馆、锡山樵翁顾毓诱百龄堂;民俗文化区6个展馆:吴地三百六十行泥塑、福寿山庄、江南风情苑、财神阁、吴地信仰文化馆、吴地佛教文化馆。展区内集中了作为文化遗产保存的五个宝,即3, 7万平方米的仿明清古建筑、9条碑廓300余块碑刻、千余幅国内名家手书的楹联匾额、千余件各种材料的雕塑,千余件民间生产生活器物,集中收藏保护和展示了吴地的多种艺术瑰宝,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公园以丰富的资料、实物、图片、电化形象为手段,展现五千年的吴地生产、人文、民俗的壮丽画卷。

最早建成开放的是吴地人文馆〔1990年元旦〉,全程展现了吴地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吴地开发史馆里有大量的图片、实物模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的泰伯像。吴文化的启蒙与发展都离不开泰伯,史馆把泰伯南奔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中开发吴地的有功人物及业绩展现给观众。陈列泰伯、仲雍、季札、阖闾等开发江南的史迹,展示史前荆蛮先民渔猎耕作情景,表现大禹、泰伯、黄歇、陈勋治水的功绩。育才厅,展出吴地进士录、状元榜、介绍科举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等情况,陈列教育名人、乡贤塑像、反映吴地人杰地灵。名人厅,塑有顾恺之、倪瓒、李绅、顾宪成、胡雨人、唐文治、华彦钧、杨荫浏、秦邦宪、荣宗敬、荣德生、孙冶方等古今名人51位,个个神采飞扬。百业厅和三百六十行廓, 展示吴地自范蠡经商以来、米市、布码头、冶炼等百业俱兴,各行各业作坊、小业主、手工业者、个体商贩的众生相。无锡县正堂,是旧时地方政权的一斑。福寿山和江南风情苑,展示了吴地婚丧喜庆礼俗。

共5张

1995年5月,吴文化公园的稻丰圩和蚕桑巷两个展馆,被中国农业博物馆定为吴文化分馆。

稻丰圩,展示吴地的生产特色一以水稻作物为主的稻作文化发展史和水利文化发展史。进门右侧是旧社会贫苦农民居住的”滚地笼”,里面陈设树桩为凳,搁瓮架床,反映当时农民创业的艰苦生活情景。进序厅,墙上分别陈列了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遗址及出土炭化稻米照片以及中国古代稻作农业传播路线图。进人米俗馆,见一组用泥塑塑造而成,生动地描绘了浸种、耕田、耖(^&0把土块弄碎的工具)田、播种、下壅、插莳、扬田、耘田、平戽、收割、打稻、牵砻、舂碓、上仓,稻米耕作的全过程。在大厅里,陈列着人力水车、牛水车、罱泥农船、稻床、木砻、木米臼、石臼、石磨、风车、竹筛等古老农具,参观者可参与操作,体验一下生活情景。室外小桥流水,桃柳夹岸,一派江南水乡田园风光。展厅北侧,以图片、模型和实物展示从古到今的历代农业技术、农具革新的发展状况,由石器、铜器到铁器耕作的生产力发展全过程。进入水利廓,随着九曲回廓,展示吴地水利发展史,有地下水的利用,邗沟的形成,古运河的开通,水库的演变等内容,反映了水利是经济的命脉。整个稻丰圩收集了古代农具器物千余件,一方面闪耀着迷人的农业文明的光彩;另一方面意在教育人们,不忘粒粒皆辛苦的意义。

蚕桑巷,又名吴地蚕桑民俗馆,这里全面展示了江南蚕桑文化。序厅有联”太湖秀美遍地桑园绕绿水;吴地清嘉万家窃窕人蚕房”,点出了蚕桑巷的主题。东厢”丝帛室”,反映了海陆丝绸之路的情景,西侧为”蚕桑室”,陈列桑树的综合利用以及当代栽育、病虫防治的摹制品和实物。院子东廓展示自古至今的蚕文化。西廓展示近代养蚕的全过程,从蚕娘体温催育、蚁蚕、蚕食桑叶、蚕簇和结茧、蚕娘土法缫丝、蚕具等;另一部分展示的是丝织品加工和服装的展示,分别陈列从汉代到民国各个时代的居室家具陈设和服饰文化,反映了中国家具和服饰发展的演变简史。整个蚕桑巷展现了从养蚕到结茧,从缫丝到衣饰的全过程,一丝一楼,当思来之不易。

近期建成的”交通史馆”,那绚丽多彩的吴地交通文化,淳朴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情,令人流连忘返。该馆由两幢仿古建筑、10 座仿古桥梁和仿现代双曲拱桥、钢架拱桥组成。在馆内可以看到古往今来各种船只的模型。从古时的独木舟到近代的小篷船、运输船;从召开中共”一大”的南湖游船到人民解放军渡江第一船,多姿多彩,应有尽有。还展示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搬运工具,交通设施,从古代的独轮车、黄包车、马车到现代的汽车;从旧时的乡间羊肠小道到现代的高速公路。

1999年9月,又新建爱国碑廊。碑廊长百米,共有31块碑文, 记载了一百多年来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和民族英雄的斗争史,迟浩田将军题写了 “毋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碑额。

吴文化公园还在发展中,公园是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它具有思想特色、生活特色、科技特色、民间习俗特色等融为一体。这是在中华民族文化特点的基础上,突出吴文化所构筑的园林文化。

自开馆以来,吴文化公园名传海内外,《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美国洛杉矶熊猫电视台、马来西亚《新闻日报》、泰国《国际日报》、《南洋商报》、《联合日报》等50余家中外新闻机构作了详尽报道。

吴文化公园于1999年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2001年6月管委会主任高燮初应邀出席西班牙巴塞罗那第19次会员大会和第20次国际博物馆委员大会。2002年11月,美国著名高等学府霍普金斯大学校长率团专访了吴园。

1996年9月,公园被中央6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国农业博物馆定为吴文化分馆,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中共无锡市委、中共锡山市委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无锡市11家标志性精神文明建设单位之一。公园一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向开发,办成一个乡情国情教育的大课堂,开发旅游资源的聚宝盆,突出反映教育、文化、园林、旅游4大功能。

吴文化公园第三期工程将筹建江南第一大楼“龙光阁”,建筑1万平方米,它象一朵艳红的山花在西高山麓烂漫盛开。

吴文化公园靠近堰桥镇的繁华地段。吴文化公园内有犀牛,关于这个,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吴文化公园所在的西高山,近几年一直在开山,山的面积一直在减少。在西高山的一侧,被开采完后,在建别墅区,用于商业。同时在吴文化公园内有一所在当地——堰桥镇非常出名的饭店——华宴山庄。

吴文化公园内有一个“360行,行行出状元”馆,对当地学生很有教育影响。在它的影响下,培育了一批人才。杨震宇,留美博士,美国科学院工作。

吴文化公园,位于惠山区堰桥镇西高山,是融自然景观和吴地数千年历史文化为一体,独具乡土民俗的文化公园。

西高山,高37.6米,纵长1340米,面积46.7公倾。山因后汉名士高彪、高岱聚族居于山麓而得名。《风土竹枝词》云:香汛三月喧堰里,年年上已赛西高。

该园彰显吴园风情,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聚智者挖文脉,汇智慧建新景,以吴地民俗为特色,建有先民生活,泰伯开发江南,纺织造船等三百六十行的民俗博物天地。展示吴地乡土风情的农家耕作,蚕桑捕鱼的缩影。千年吴地人杰地灵,名人荟萃,介绍画家顾恺之、倪瓒,诗人李绅,东林领袖顾宪诚、高攀龙,教育家胡雨人等,音乐家华彦钧等,革命先驱秦起、秦邦宪,对社会贡献的李纲等,著名学者孙治方,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等。西高山崇庆庵,建于东吴赤乌年,相传为吴大帝孙权母吴国太所建,此庵1985年修复。漫道停飞桥,古迹追新功,集古典与现代,建有吴地特色的亭台楼阁:孕吴门、承露台、财神阁、龙头阁、犀牛台和降福泉、通天坊等众多景点,犹如散落在西高山四周的颗颗明珠,光彩夺目。 

吴文化知识普及(梅里篇)89  吴文化公园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2)
zwcm的头像zwcm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