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吴美福
一、千年火种:婺源爆竹的文化基因
在婺源县城暨每个乡镇的青石板巷深处,一声爆竹穿云裂石,惊醒了沉睡的粉墙黛瓦。这座被联合国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徽文化圣地,不仅以油菜花海与马头墙闻名于世,更以绵延千年的烟花爆竹文化,书写着中国农耕文明的精神密码。
自唐宋时期徽商崛起,婺源人便将爆竹制作融入血脉:篁岭晒秋时节,竹纸包裹火药的技艺在祠堂传承;汪口古埠码头上,满载爆竹的商船沿星江河驶向四海。明代《婺源县志》记载“岁末爆竹工坊三百户”,清代徽州爆竹匠人更将硝石提纯技术推向巅峰。这里的每一粒火星,都镌刻着天人合一的智慧——取山间毛竹为筒,采松烟制墨为引,化天地灵气为节庆欢歌。
二、四维交响:非遗价值的当代诠释
1. 时间维度:农耕文明的活态史诗
婺源爆竹遵循“春祈、夏禳、秋报、冬腊”的农耕时序:立春“开山炮”唤醒大地,端午“驱邪鞭”震慑五毒,中秋“团圆雷”凝聚家族,除夕“万响阵”辞旧迎新。这种与二十四节气深度绑定的燃放传统,堪称中国农业社会的“声音历法”。
2. 空间维度:徽派美学的声光演绎
在晓起村的宗祠前,爆竹声与飞檐翘角形成奇妙共振;于彩虹桥畔,烟花倒影在沱川水面绘就水墨丹青。婺源匠人独创“三层楼”“九连环”等立体燃放技法,使声、光、影与徽派建筑群产生空间对话,构建出世界罕见的露天声光艺术馆。
3. 精神维度:宗族伦理的情感纽带
李坑村“添丁炮”延续着朱子家训的血脉传承,思溪延村的“祭祖焰”照亮着程氏宗谱的族系脉络。每串爆竹炸响的不仅是硫磺香气,更是慎终追远的伦理回响,这种以爆竹为载体的集体记忆,成为维系海外百万徽州游子的文化脐带。
4. 科技维度: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型
面对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命题,婺源已培育出28家非遗工坊,运用纳米阻燃技术将爆竹声压降低40%,开发无硫植物染料烟花,使千年技艺焕发新生。2023年“婺源星火”环保烟花更亮相杭州亚运会,证明传统非遗完全能与现代文明共融共生。
三、申遗路径:构建文化保护新范式
当前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日本京都“祇园祭”、墨西哥“亡灵节烟花”等34项节庆类遗产已成功入选,而作为火药发明国的中国却尚无相关项目。婺源申遗应着力构建三大体系:
学术支撑体系:联合清华大学非遗保护中心建立“东亚烟火文化基因库”,系统梳理从《武经总要》火药配方到现代环保烟花的演进谱系。
活态传承体系:设立“婺源爆竹文化生态保护区”,将匠人评级与乡村旅游收益挂钩,让年轻人看见“火药里的金饭碗”。
国际传播体系:打造“国际烟花艺术节”,借助TikTok等平台发起#ChineseFireCulture话题挑战,用数字技术唤醒文化遗产的青春表达。
当篁岭的晨雾中再次升起那缕熟悉的青烟,我们看见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氧化反应,更是中华文明跨越千年的精神燃烧。推动婺源烟花爆竹燃放习俗申遗,不仅是为中国火药文明正名,更是为人类保存一份在机械复制时代依然跳动的文化心跳。让这些绽放在北纬29度的璀璨星火,继续照亮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璀璨星空。
乙巳正月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