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仲雍奔吴开启了吴学新纪元

原创 吴美福

“太伯、仲雍奔吴”,开启了吴学的新纪元,无锡梅里由此成为吴学的发祥地,但不是吴学的发源地。 因为在长三角和太湖流域,早已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诸文化,树山文化,圩墩文化,烟墩文化,程桥文化出现,吴学却很好的集成和汇集了这些史前文化的精华,也交融和贯通了北方农牧文化和南方渔舟文化,是多时代,多区域,多民族融合的劳动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代表性,标志性,方向性,先进性的文化。

“太伯、仲雍奔吴”作为吴学的肇始,已经被许多人所接受。”泰伯奔吴”可以说是中国长江流域的一个重大事件,由此这里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正是这一壮举奠定的大量的吴学基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使吴学汨汩流淌不息,蔚为大观。”泰伯奔吴”,是长江土著文化与黄河先进文化的第一次交融,标志着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又一种新的文化诞生。”泰伯奔吴”是文化与文明的融通,文明是需要文化做支撑,没有文化支撑的文明是沙滩上的高楼,只有保持自已的文化,文明之根才能越扎越深,文明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太伯、仲雍奔吴“,体现了让贤和进取开拓精神,是我们恒久的精神财富。太伯、仲雍是能者和强者,他们既有为贤侄让位的雄心,更有外出开拓新天地的壮志,在雄心壮志实现的过程中,尽了孝道也尽了忠道,光大了周朝。所以,有人把太伯仲雍精神概括为让贤,开拓,尚德应该是非常正确的。

太伯、仲雍奔吴是留给我们乃至中华民族的一笔无与伦比的文明和文化宝藏,随着时代的推移,其价值会不断彰显,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谦让精神对人类文化的坚守与文明的进步,对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国梦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吴学从远古以来就不断地吸收,融合着其他文化,显示了比较突出的包容性。考古发现,在商代太湖流域的马桥文化中含有中原二里头夏文化因素,据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推测,这很可能是夏王失败后由巢湖顺江而下到达上海后带来的。

在太伯、仲雍奔吴之前,距今7000年至4000年,太湖流域就已存在一脉相承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作为江南土著文化的代表,良渚文化已经临近文明的门槛。然而,在良渚文化之后,江南土族文化却衰落了。太伯,仲雍330O多年前的奔吴之举,不仅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给衰落的江南土族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开启了吴地打破文化封闭,接纳异质文化的先河。吴学的开放性与生俱来,对于泰伯兄弟带来的中原文化,而是大度接纳。太伯,仲雍到吴后,”断发文身”,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大伯。吴地人民推举太伯为王,建立了勾吴国,这实际上是中原文化在江南吴地的政治翻版。勾吴国的建立,及其对土著文化的不断整合,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的文明形态 : 吴学。

吴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远古文化中,良渚文化代表了吴地新石器文化的最高水平。从良渚文化到泰伯奔吴,其间有很长时间的文化断层,这可能有多种原因造成。远古吴学是原生态文化,自成一体,后来才与中原文化相联系,在交流中相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吴地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她在风云变幻中对中原人才和文化的承接。魏晋六朝时期,由于北方地区战乱不止,大量的中原居民南下,大大促进了吴地农耕经济,与此同时,北方士人也带来先进的文化知识。中原京师文人文士,向吴地整体大搬迁。由此在以后的岁月里,为吴地注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种经营的新型农业体系。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文化教育的繁荣。北宋末年至明朝中叶,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面南移,吴地成为蚕桑,茶果,竹木生产中心,吴地已启动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不仅成为全国粮食,丝织业棉纺业基地。吴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已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南北文化的碰撞中, 吴人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文化胸襟,日益富足的物质生活和对文化品位的向往,促成了江南吴学的鼎盛繁荣。

在中华大家庭中,吴学属于后起的文化,但由于吴学的兼容并包的开放性,吴人善于推陈出新的创造性,又使吴学成为后来居上的文化。 吴学不仅不断地承接先进的周边文化和中原文化,而且在融合整合之后,将其形成独具特质的本土文化,在新的层面展现新的面貌,并将其不断的辐射出去,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不断做出贡献。这就是独一无二充满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的吴学!壮哉,吴学!美哉,吴学!

我们认为,吴学应该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有的成果。它和其他区域文化一起,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大系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吴学以江南土著文明和由太伯,仲雍带来的中原周文化为源头,以前后历经740多年的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及隋唐,宋,元历代不断发展光大,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中期以消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吴学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化方向转型。吴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归结起来看就是中原文化与荆蛮文化,百越文化的结合 ;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结合 ; 山水文化,历史文化和人居环境文化结 合; 正是这些不同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华夏孑文化的突出特征,使得吴地文明较早地进入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而这些特征中,最终的归结点,就是她的开放性。正是吴地文化的开放与兼容的特色,促成了吴地文明在华夏文明中率先进入了近现代化的征程。这就是吴学的优秀性和先进性。

作为大区域文化的吴学,属于中华文化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演绎中,吴学以其独特的风姿,曾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引领风骚,成为众所瞩目的潮头文化,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近代,吴地是中国最早与西方文明接轨,率先兴办中国民族工业,是中国工商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工商文化的策源地。工业文化的出现,不仅意味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社会范型的演变,更重要的在于其作为异质文化的被接纳,在于一种古老的文明对于外来文明的文化认同,而恰正是这样的接纳与认同,亦为吴学带来了新的文化机制与新鲜的活力,推助着吴学向着进步的世界先进文化一步步迈进,在不断接受外来新文化的过程中吐故纳新,突变自新,进而向着文化现代化之路推进。

吴学作为具有吴地独特历史记忆和浓郁地域特色,并融合了时代精神的大区域文化,是凝聚吴人精神的特殊的文化符号,是推动吴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长久不衰和后来居上的精神源泉。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开启现代化的进程中,吴学越来越表现出实践的先进性和独特的气质与魅力。吴地人以吴学的经世致用,务实重工,开放创新的精神,创造了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工商业文明,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吴学对推动长三角流域率先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吴学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吴学的诸多优秀内涵,诸如尚德性,灵动性,开放性,务实性以及善于自我提升,刚柔相济等特色,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最理想的方式就是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相融,使之原汁原味地保存在活态中,才能长存常新。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只有能够与时俱进,符合时代潮流,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元素才能更好的得到传承。那么,具有悠久传统,历经3000年淘洗荡涤的吴学,其当代价值如何,其发展前景,未来走势如何,对未来的作用,意义是什么,需要我们大家深入研究探讨。

依据文化发生学理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性渊源与原构性因素。吴学的发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交流碰撞而后在长江下游这一特殊地域条件的基础上生成培肓的结果。历史上的泰伯奔吴,第一次开创性的为吴地带来了先进的北方农业文化,为吴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相对于处于原始时期的荆蛮文化,泰伯自中原地区带来的进步的农业文化,在当时自然具有”现代”意义。而自太伯仲雍开始并由其开创的吴地文化特有的接纳新型文化的”开放”精神”与”纳新”意识,亦奠定了吴学”外倾性”与”包容性”原则。这种历史文化精神在数千年的承传与演绎中,不仅演变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而且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文化机制,故在吴国的形成与日益强大,春秋吴越争霸,汉末与三国时期东吴招贤纳士,西晋”永嘉之乱”时吴地接收北方士族与流民,随唐时期运河开通的南北文化交流,宋室南渡带来的江浙文化的兴盛以及明清江南商业文化的兴起方面,皆为近代吴地文化大胆接受来自西方的异质文化打下了夯实基础。而近代以来,吴地因长三角与外海接通的特殊地理位置,亦使之最早得风气之先,与来自西方的海洋文明发生碰撞,进而站在世界文化前沿,在直接吸收异域文化因孑,实现文化转型上,先于内陆与其他地域文化,为今日”长三角”城市经济文化圈的形成,在文化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于历史上于现代于将来都将添写重重的划时代的一笔。

太伯仲雍奔吴开启了吴学新纪元

2023.7.6日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2)
上一篇 2023年7月6日 上午8:16
下一篇 2023年7月7日 上午9:58

相关推荐

  • 水调歌头· 游温州雁荡山

    词:吴美福 雁荡山眺望,岁月跃葱茏。历史犹在,文化雅士借东风。海上名山揽胜,寰中绝胜险景,东南第一山。“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谢灵运,名诗人,耸高峰。朱谏造诣,激励多少卿为公…

    2024年12月7日
  • 为吴炼赋

    诗  吴美福‌吴山楚水壮志在,‌‌炼石补天志如磐‌‌。宝剑挥舞穷根斩,善心播撒富路劈。224年12月6日 吴美福,男,祖籍赣邑万年县人,本科学历,现任中网传媒副总编辑、河南省诗词家…

    2024年12月6日
  • 为吴彩钱宗贤题赞

    诗  吴美福‌吴府瓯江共长天,‌‌彩笔生花映日边。‌‌钱财江畔潮如雪,‌‌富贵荣华万万年。‌2024年12月6日 吴美福,男,祖籍赣邑万年县人,本科学历,现任中网传媒副总编辑、河南…

    2024年12月6日
  • 浣溪沙•走进温州与宗亲共欢

    一路诗兴思绪浮,乡愁留在桥下头。下斜祠堂探古幽。烹酒一盏宗亲赏,桌上畅聊吴人留。但愿他日再重游。注:桥下即桥下镇。下斜即下斜吴家祠堂。2024年12月6日夜于温州 吴美福,男,祖籍…

    2024年12月6日
  • 清平乐·大雪祭琼瑶

    彭定见 大惊琼蕊。翩眇白瑶碎。谁肯悬帘赏天瑞。玉色雪迷人醉。朔气侵噬人寰,世界寒心玉坠。休问阎魔沉睡。寿我女星千岁。 彭定见个人简介 彭定见,男,潢川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税务工作…

    2024年12月6日
  • 沉痛哀悼琼瑶女士

    彭定见 烟霞绚烂慨然飞,日月葳蕤何极归。衡岳不知为寿尽,文星只爱写心扉。 彭定见个人简介 彭定见,男,潢川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税务工作者,高级管理会计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洛阳诗…

    2024年12月6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