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祠堂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一姓、一宗、一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由各姓组成的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家族祠堂,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抢救补救,而且亦是对家族祖先的缅怀和尊敬。
在中国的大小乡村,凡大家族都设祠堂,以供奉祖先和进行议事。祠堂的建制并无明文规定,规模有大有小。一般正厅为祭祀仪式和议事场所,称享堂或称祭堂,后面为寝堂,是安放各祖先神主之位的地方。祠堂的建造很讲究,多利用木雕、砖雕、石雕作为装饰。一般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明巜鲁班经》卷一记载:”凡造祠宇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浙江祠堂的院落空间均为三进或四进结构,即大门、仪门、享堂、寝堂,有些在祠堂后面设置庭园、厨房。不少祠堂中都附设有戏台,标志着祠堂作为公共事业的性质得到加强突出的地位。享堂是祠堂的正厅,空间大,因此用材最考究、装饰最华丽。放眼中国,每一个角落都有它的身影。细看吳家祠堂,从悠久的吳文化圣地无锡、苏州、常州,到遍布各地的家祠,更是不难发觉吴氏祠堂其深厚的祠堂文化。
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是对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因此历代帝王将相都将宗祠看作国家权力的象征,统治人民的支柱。所以建造宗祠是皇室的特权。祠堂的出现,与家庙、神庙有极大的联系。中国最大的家庙是皇帝家的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按照巜周礼》规定,一级一级下来,到了士大夫,还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就没有资格建家庙,只能路祭。民间的词堂是从西汉开始并逐渐兴起的,汉代祠堂是建在墓地前作为祭祀场所,祠堂多为石质,亦称石室。汉代也由于奉行等级制度,有资格拥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无几。明代嘉靖皇帝诏令颁布”联宗立庙”,于是从1536年始,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常州文史专家、常州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吳之光认为,祠堂有五大功能:一是尊祖敬宗、纪念祖先,发扬祖先爱家爱国、艰苦创业的精神;二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四是文化活动的场所;五是姓氏文化、民俗文化的陈列馆。
因此,祠堂的修缮与维修也是家族的一件大事。祠堂的祭祀仪式我在《谱牒知识普及讲座(六)已经作了简要梗概,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吳氏祠堂有一些被地方政府和国务院列为不同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原创吴美福
2023.2.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