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文化丰富多彩

吴学是以江南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地大物博,物产富饶。吴学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的文化,有三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通用语是吴语。

吴学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以江南各族人民、区域文化要素融合的文化。江南自古就是一个谦让礼仪之邦,“让”是吴学文化的精髓。江南古代自太伯开始讲究谦让,提倡注重人的道德自省,她不仅贯穿与融合了江南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而且还深度的影响了华夏中国,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在吴学文化智慧思想学说中, 季子继承开创性地拓宽发展了吴学之光,是中国江南古代哲学学者最高智慧的结晶。诞生于吴王阖闾《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现存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一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尊为兵典。《孙子兵法》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汉代版《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临沂银雀山汉墓中。

尤其是季子被孔子尊称为“老师”,是为儒家学说的鼻祖。江南古代诞生的诸多学说等等影响至今,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和丰盛物质财富,使江南鼎甲天下数百年,成为仙境般的人间天堂。

江南文化最早可以溯源至史前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以及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等。其中良渚文化是中国最早的形态独立完整的精神文化,有着全世界最精湛的玉器、最早的大规模犁耕稻作以及中国最早的苎麻织品。如果从审美特质上对良渚文化进行描述的话,那就是吴人血勇尚武的“外拓气象”与内敛精致的“玉质气象”并存。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史上是一种集大成的文化,被考古学家认定为吴越民族的先期文化。

商末周初,吴国在今天的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以及江西部分地区相继兴起。春秋晚期,句吴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建都。吴乃“太伯奔吴”而建,荆蛮族人所建。在吴国这片土地上,吴学文化逐渐定型成熟。吴学文化的最明显特征表现为对水的极度的崇拜和信仰。吴域地区,水域丰富、土壤肥沃,前阻长江、后绝大海,以水乡泽国著称。于是,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吴族之民,对水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畏惧和崇拜之情。吴国在棠浦东建祠以祭江海水神,“以利朝夕水”;像善于治水的大禹,在吴人一直就被当治水的神灵,用来拜祭。同时,与中原地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大相径庭,吴族之地,从君王到黎民百姓,皆好“断发文身”。《春秋谷梁传》就称“吴,夷狄之国,祝发文身”。之所以如此,盖因吴人百姓“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吴国百姓畏惧水,崇拜水,又在水中驾舟谋生,在与水的搏斗中生存。在吴族广泛流传的大禹传说中,大禹和兴风作浪的龙神斗智斗勇,在反抗中取得胜利。在这种环境之中产生的吴学文化自然呈现出好勇开拓的文化性格。

另一方面,吴人好勇外拓的精神也在纷争的历史环境中进一步被加强。春秋至战国五百年间,周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列国转相吞并。春秋有五霸,战国列七雄。频繁的战事和弱肉强食的局面,对当时的吴族文化产生了深刻且深远的影响。因为战争和北上争霸的需要,吴国十分重视也善于青铜铸剑,其铸造之术也远近闻名。“干越之剑,宝之至也”“古之兵器制造,以吴为最盛”。在这种背景下,吴学文化能蕴含勇往直前、开拓图新的审美品格就在情理之中了。

战国晚期,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年),楚灭越,楚文化和越文化正式融合。其实,从春秋中后期开始,楚文化和吴文化就开始了相互交流。吴学文化逐步向东渐进。不同于北方礼教文化的那种“质朴厚重”“刚正严肃”,特立独行的吴学文化以“谦让开拓”“包容融合”而著称。这在楚辞楚赋中有着集中的体现。楚文化和吴学文化相融之后,吴学文化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体现在,好勇尚武不再是吴学文化中最典型的存在,“尚武文化”和“重文文化”开始交汇融会。

处于江南文化初始阶段的吴学文化,此时还只是长江下游的区域文化。随着中国经济重心、文化重心和政治重心的不断南移,江南文化逐步树立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吴族区域文化开始步入“中国的”江南文化范畴。钱穆认为,“东晋南渡,长江流域遂正式代表着传统的中国”。谈玄尚韵的东晋和好药酒、重姿容、品神韵的“魏晋风度”为此时的江南文化注入了讲意境求幽远、风流恣情、澄澈重情、超然隐逸等新的特质;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元嘉体”,工巧华美、清新通畅的“永明体”,清秀拔俗的“吴均体”也为诗坛树立了新的美学风范;南朝清新活泼的江南民歌,既大胆热烈又执着朴素,有着美好动人的情致和纯真明朗的韵味。

从安史之乱直到宋室南渡,江南地区迅速发展,江南文化于此发生质的起飞,在中华文化格局中开始占据主动。“吴中四士”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为唐诗增添了一缕空明、清丽和深幽的意境。安史之乱之后,大量文士避难江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在江南风物的浸润下,受古文运动牵制的音律精细、辞藻巧艳的齐梁诗风被再度模仿。一叶知秋,由此可见江南文化此时在文化之影响。至晚唐,从文化的概念上来使用“江南”,借以指代“风光秀美、民熙物阜”之地的说法已然约定俗成。比如晚唐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有云:“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

到了南宋,随着文化人才进一步集中江南,江南文化经历了又一次的发展,特别是在“花轻似梦、雨细如愁”的宋词的带动下,“文人艺术”发轫。意境情趣、一味妙悟、含蓄空灵成为江南文化美学的中心。造型极简、釉色纯净又内涵丰富的宋代瓷器集中体现了这一点。而最能集中体现“文人艺术”审美品格的则是“文人画”。文人画在南宋兴起,于元至鼎盛,是中国艺术史上罕见的珍宝。文人画画家如赵孟、元四家皆出身江南。梅兰竹石、山水花鸟成为文人画新的描摹对象,诗、文、画、印的配合也与晋唐人物画迥然。无论是浑厚全景的北宋山水,精巧工致的南宋山水,还是水墨压倒青山绿水的元山水,对于“虚实相生、意在言外”的意境追求在不断递进。

从明嘉靖到清乾隆,江南一地哲学、文学、艺术流派众多、波澜起伏。发达的江南经济,市民阶级的兴起,文化世家的大量出现、阳明心学的宣扬流变,使得江南文化更加贴近世俗人情,求“俗”成为文学与艺术共存的倾向。这突出表现在文化艺术的迅速商品化上。以刻书为例,清代私营坊刻取代官刻和家刻,占据绝对优势,仅苏州、南京坊刻所刻之书就占全国总量的7/10,为迎合读者的喜好,其所印之书又以戏曲、传奇、小说、诗词、杂书为主。这类市民文艺不再载道言志,而是充满了对人情世俗的玩味,对富贵荣华的钦慕,对男女情爱的企望以及对公案神怪的兴趣。从明万历至清康熙的150年间,是中国市民文化之代表“话本”创作的繁荣期,从四大古典名著的作者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作者,大都出自江南,其他话本小说的作者亦多江南人士。在此背景下,明清的文人画作也不免沾染了江南繁华市井带来的世俗气息。“吴门四家”、清初的金陵八家、清中期的扬州八怪把世俗生活画推向高潮。清末之海上画派则表现了更为浓烈的市民文艺色彩。皆因审美在日常,明清时期的江南饮食文化、园林文化、曲艺等等都达到了各自在中华文化中的历史最高点。这就是吴学文化的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精粹。

季子,名札, 是春秋时期孔子推崇的圣人。季礼在中国思想史、文艺史、政治外交史上的地位都举足轻重。但因为季札的资料存世极少,所以虽然不断有人提及季札,但真正意义上研究季札的却并不多见。近代《季札 –曾与孔子齐名的圣人》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季札的专著。《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的面世,填补了先秦史、儒学史、文艺史等多个领域的空白,也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从对人类的爱推仲至对天地万物的爱。季札让国一直在历史上被认定为君子节义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代圣贤,他的行为曾经深深地影响过孔子,在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季子身体力行地做出了榜样。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他在中国历史上矗立起一座道德丰碑。

季札是一个纯粹的人,儒家思想的实践者,更是一个幸福的人。这种近似童话的故事,在现实中有点不可思议。但转眼想想,一切都是转眼烟云,而季札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屹立着,这就是季札自身修行的结果。季札是一位有完美人格、有高尚精神境界的君子。

在江南几千年的文明史上, 太伯、季扎的三“让”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同时,吴学文化又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的胸怀, 汲取、包容外来的文明文化,发展同各种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吴学文化传统的殿堂中,可以看到一部部记载江南人的生活品位和美好生命状态。记载江南人的生活品位和美感世界的画卷,反映出江南人用美的方式生活着的优雅心态。如:典美的昆曲、烟雨迷离中的江南园林、空灵淡雅的水墨画、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瓷器、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品味人生百味的明清小说、气韵流荡体态万千的书法、微笑面对世间的佛像、戏剧舞台上的京剧、绚烂多姿的民间艺术等等。独特的美感,蕴藏在江南人的心灵世界里;璀璨的文化,展示了江南人永恒的精神魅力。

在江南文化的民俗风情中,也处处体现了江南人安详、和平、乐观、开阔的内心世界。如:《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北宋时期京城欢快热闹的场景气氛,展示了民风的真善美。浓郁的吴语、惊艳的丝绸、绚烂的戏曲,展现了东方神韵。

美食、茶道、饮酒、江南人在酸甜苦辣的世俗生活中追求心灵的愉悦的美好情趣。积淀了丰富的江南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能体会到吴学文化心灵智慧和创造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吴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

注:关于江南文化第七段至第十四段摘自李亚鹃文章。

编辑:吴美福

2023.1.29日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1)
上一篇 2023年1月29日 下午8:40
下一篇 2023年1月31日 下午9:02

相关推荐

  • 吴学与桃花坞木刻

    文  吴美福        ‌吴学文化与桃花坞木刻年画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nbsp…

    2024年12月3日
  • 吴学与吴门画派

    文  吴美福        ‌吴学与吴门画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n…

    2024年12月2日
  • 吴学与苏州评弹

    文  吴美福        ‌吴学与苏州评弹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nbs…

    2024年12月1日
  • 吴姓唯一的名片江南无锡:融通古今,赓续三让精神家园

      [中网传媒-吴美福] 江南是梦里水乡、人间天堂,是吴姓精神家园,也是凝固的三让精神、行进的开拓诗篇。为深入挖掘至德文化的典型符号、谦让标识、气质内涵,在拓展吴学文化体系的视角下…

    2024年11月29日
  • 吴学与科技

    文 吴美福        ‌吴学文化与科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nb…

    2024年11月28日
  • 吴学与教育

    文 吴美福        吴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概念,源自江南地区,涵盖了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代表人物的…

    2024年11月26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