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美福
一本红楼梦能成为红学,并且形成了五大研究派系,为什么?红楼梦呈现了清代政治状况、社会形态、人文背景,真实地反应了哪个时代社会各个方面形形色色的人生,以及人们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心态和畸形心理状态,反应了地方风情与官场情态,比较客观的描写各种人生态和各阶级人生态。一本红楼梦能成为"红学",而吴文化贯穿几千年,文化底蕴深厚,内容广阔,由吴文化上升为吴学很有必要更具有历史与现代意义!
点亮吴学这盏明灯,其实,光是听到吴学这个名字,就够令人心驰神往了,何况吴学有许多琳琅满目和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内涵,有深厚的文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烟波浩淼古代文明和现代灿烂,有绵延的艺术与精粹的美术,有巧夺天工的民间工艺。
我不由在心里问自己:这么美好美妙的文化,有什么理由不邂逅他,又有什么理由不结缘他。于是我找到了我一生文化的方向,与吴学灵魂撞击缠绕。我伫立吴学丰碑前,感悟吴学这颗伟大的灵魂,心里猛地腾起了火花,使劲点燃吴学火把,努力点亮吴学明灯。
举着吴学的火把,辛勤耕耘,精心分学的沃土里,共生共辉,金灿灿地遍地发光。
吴学穿越数千年的历史,到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吴国发展七百多年的历史,已经发展为一个高峰,形成一种共识。经过秦汉唐宋的不断沉淀,随着吴地及沿海地区不断向海外漂移迁涉,海洋文化的不断融入,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吴学已经达到一个高潮的形势,初现吴学文化体系形成的雏形。吴学由此正式步入学术之林,形成了一门学问,有了许多观念,也有许多学派。是反映中国数千年社会的一本百科全书。今天,把吴学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民俗……等等诸多学科加以系统研究、拓展,形成科学的完整的“吴学”学科体系,凝固成一种学问,一种理论,亟待大家引以重视,亟需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筑就。
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之一,它是长江流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良渚等多种古代文化类型的延续,与黄河流域的商周文明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主体。
吴学横跨道德、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中医药学、军事学、美学、水利学、农业种植学、纺织学、民俗学、谱牒学等多个学科。其内容涵盖人文、地理、语言、宗教、文化、水文化、稻作文化、吴歌、礼仪、祭祀、兵法、“吴戈”、教育、科技、古典园林、丝绸、“苏绣”、“香山帮”建筑、吴中工艺、“百戏之祖”的昆曲、苏州评弹、吴门画派、桃花坞木刻年画等。涉及范围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经度之广、纬度之深,丰富多彩的表现在各个领域。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对吴学的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把吴国在当时历史上的地位或起的作用估计得很低。吴学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估价太低了,对它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这是当年李学勤先生对吴学的真知灼言,一语中的。
构建吴学理论体系,在吴学的世界里耕作细耘。使吴学文化明灯传遍中国,飘扬在全世界。使吴学精神,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永恒!吴学文化有独特组成元素,绮丽钟毓的吴学析透着滴滴水珠之光,哺育出文化巨篇。荡起我们的一腔激情,这鬼斧神工的吴学文化,启迪人生之魂。
书写吴学之歌,吴学精神,吴学内涵,吴学价值,吴学精髓,吴学义,吴学体系,正是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精神烙印,酿造出精神食粮。
吴学它像一棵松树子孕育着松树一样,孕育着江南古代的现代的血液,在我们的血管里不息地奔腾。
书写吴学壮丽的春秋,聆听吴学春天的脚步声。在吴学的觉醒中呐喊。
立足于中国“吴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研究,以跨学科的合作方式,从主脉问题切入,重新认识吴学历史,探索研究吴学主干体系框架。厘清吴学渊源的疑云,推动吴学体系的完整性,加强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文物考察资料收集、进一步加强文献的整理,深化学术研究。将在谱牒学、姓氏学、历史学、民俗学、哲学、文化学、吴学等领域,形成全国有影响的体系。合力推动吴学在体系上的传承和创新,对未来构建“吴学”学科体系奠定必要的基础。推动吴学蓬勃发展,更深层次发掘泰伯至德精神的文化基因;主动担当研究吴学要求,深入挖掘吴学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吴学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光彩!
总体上讲,吴学就是在对文化理论的解答过程中运用逻辑思维方式,在理解各个时代吴学以及其他各种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新形态新体系——吴学。
互相学习, 共同探究, 使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吴文化上升为“吴学”理论体系, 把吴学建设成一门学科,铸为一种学术理论, 一种学科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