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学文化忧患基因的解码

作者: 吴美福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一切,理解一切。” 吴学精神是江南民族在三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意识积淀,是江南民族谋求永续发展及持久繁荣而形成的文化精髓,它同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饱含江南特色、浓郁历史文化特点及民族主义色彩,见证了江南民族发展历程中的“得”与“失”蕴含着江南民族发展历程中经过时间检验的道德传承、精神品格和文化传统。每当江南民族陷入乱世的泥淖中时,吴学精神总能摆脱一切“前定本质”的规定,彰显未来的“生成”品格,利用“永恒在场”作用于文化的坚守、拱卫和开新之中,彰显出一种至德谦让精神和诚信守诺的风骨和包容嬗变的情怀与勇于拓荒的求索精神。在海洋文化高地与文化话语权争夺战中,解构吴学精神并且在“新时代”的历史境遇中重新建构吴学精神,是增强吴学文化自信、实现吴学文化复兴的重要一环。吴学至德精神作为“生成性”的概念,要使其达到融合性阐发的作用,则需要厘清其中蕴含的伦理情怀,打开时代际遇的“天窗”,把握现实建构的逻辑路径。

一、吴学精神:伦理情怀的本然阐释

(一)吴学精神蕴藏着文化忧患的基因解码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化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不仅出自文化本能,而且显现文化元色和文化基因。”吴学文明的潜意识就是对伦理道德一如继往的文化忧患,这种忧患与紧张伴随着吴学文明实践活动的推衍而强化,进而衍生出“克制”文化忧虑的精神元素。这种精神元素在外界的强烈刺激及引导下,生成精神基因,成为吴学精神的依附。“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文化忧患的中,其内蕴的“超历史性”和“无条件性”成为“天道”与“地道”相融通的异化力量。文化忧患只是吴学精神潜意识中文化密码的一部分,它还携带更深刻的基因意义。

1.吴学精神的文化忧患基因是不变的。

时光的推演、外族的入侵,改变的只是东方大地物质的形态,而自强不息的吴学精神则以“颗粒”方式驻存于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中,文化忧患意识在和平或战争年代,都以其不同形态发挥着基因稳定性的作用。

2.吴学精神的文化忧患基因具有自我复制的功能。

在吴学文化经历“历时性”发展与“空间性”扩展时,吴学精神的内核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新的时代价值,并且构筑起具有强大吸附性的“文化圈”利用文化引力实现横向拓展。

3.吴学精神的文化忧患基因在与环境结合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变化。

吴学精神作为“历史叙事”与“任意叙事”的“事后阐释”与“建构整合”具有遗传性、稳定性等特性,但”内部组织不断发生递变和重建,因而又具有变异性、革命性”。吴学精神的文化忧患基因也正是在传统文化之核心结构、元典精神或轴心文化的基础上,在“新时代”这个历史起点上,发生着革命性、时代性的变化。孟子”人之有道“所含“一近于禽兽””一教以人伦”的辩证体系,构成了否定之否定的逻辑鉴定,形成了中国精神文化忧患的真正完整表达和文化自觉。百年前,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曾预警:”伦理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中国文人的“伦理觉悟”与世界文明风情中的宗教型文化平分秋色,其不仅代表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且具有“最后觉悟”的意义,完成此“最后觉悟”,才使得中华民族的“精魂”得以实现“文化自立”并庄严而完整地履行其文化使命。吴学精神自孕育之日起,就饱含着道德忧患和道德焦虑,这是江南文明一以贯之的文化胎记和标识,为吴学文明后世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调。

(二)吴学精神蕴藏着向上向善的文化本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彰显了吴学精神向上的文化本性。”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阴与阳的辩驳催生万物萌发,而两者博弈的结果则趋向于阳,“阳为上”“阳为善”。“阳”孕育了责任意识与向善文化。奏好向上向善“主旋律”。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吴学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江南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当前,时代在发展变迁,社会思想更加多元,社会价值更加多样,社会思潮更加多变。但是,在多元多样多变之中更需要立核心、强主导,做到“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要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世界优秀的文明成果中取长补短,从而培育具有时代精神、自尊自信、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要大力弘扬“向上向善”精神,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将其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我们要深入挖掘吴学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向善精神、道德规范,更要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吴学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悠悠三千年,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吴学文化;源远流长吴学文明,培育了江南儿女至德精神。

与西方文化相比,吴学文化不是单纯的思辨重玄想,而是偏重于经世致用,切实面向社会人生,从社会人生中生发出文化理论,又以不断成熟的理论指导社会人生。尤其是在修身、治家、处世、立世、创业这五个方面,吴学文化具有深沉的理论启示与明晰的实践性。

吴学文化历史悠远,内容丰厚浩繁。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掘吴学文化的养分,古为今用;另一方面,要有效地继承和弘扬,实现吴学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0)
zwcmzwcm
上一篇 2022年8月22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8日

相关推荐

  • 浅谈吴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十分荣幸地借全国首届吴学研讨会筹备会这机会,向诸位汇报下泰伯吴氏祖地无锡对吴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再瞻望下吴学研究的未来,谈谈本人对吴学的理解。囿于见识之限,本次浅谈,仅…

    2024年7月25日
  • 文化新纪元:吴学赋能文化领域共享,携手共创吴学未来!

    [中网传媒-庐山讯-吴美福] 首届庐山吴学筹备会在风景如画的庐山静庐别墅盛大开幕。此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吴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诸多吴氏贤达,共同探讨吴学的深厚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

    2024年7月24日 中网报道
  • 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

    销烟治河–林则徐 河南省吴氏文化研究会  吴峰 清朝名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可谓是妇孺皆知,名垂青史,但是林则徐戴“罪”治理黄河的事迹却鲜为人知。1840年…

    2024年7月24日 学习探索
  • 吴学概要

    撰文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吴学主要指的是清代古文经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这个派别起源于江苏吴县惠周惕,‌并在惠栋处达到巅峰。‌惠栋博学多才,‌著有《‌九经古义》‌、‌《‌周易述》…

    2024年7月18日
  • 治黄收疆—吴大澂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水运连国运,水治则兴邦。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秋分前后,阴雨连绵,连降大雨,河水暴涨,加上沁河河水的注入,黄河在郑州花园口石桥村决口,河口宽300…

    2024年7月16日
  • 吴姓与吴学文化关系

    文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吴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之一,拥有漫长且悠久的历史。对于吴学起源的史学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吴学起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还可以探究吴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文化意…

    2024年7月1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