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吴学思想浅谈

作者:吴美福

广义的比较吴学是研究吴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狭义的比较吴学则是采用比较方法研究不同文化系统或不同时期的吴学,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一门学科,一般我们所说的“比较吴学”指后者。

历史上为避免重蹈西方精神危机的覆辙,也坚持东方固有文化和道德传统。由此而出现了我们比较吴学研究的新局面。有些学者等开始从不同侧面对吴学进行比较研究。现在的比较吴学研究应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进行研究,比较吴学的研究内容应该要非常广泛。

吴学范畴比较广, 既有同一时期吴学的比较,也有不同时代吴学的比较,人物的比较和思想的比较相互交错在一起。比较吴学研究的方式多种多样。

按比较吴学对象划分,最基本的有两种,一种是平行研究,即对两种互无影响的吴学传统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其异同之点;一种是影响研究,即对两种相互影响的不同传统吴学进行比较研究。

按比较主体的需求划分,比较方法可分为纵比、横比、同比、异比、同异交比等等。

按比较研究的深度,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描述性比较即搜集史料;二是解释性比较即对异同之处进行因果性分析。

比较吴学思想运动显示了吴学关心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沟通的心理向度。综合其比较吴学研究的观点,主要有:

1.必须揭示江南各民族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其异同,这是不同的文化传统达成谅解、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2.吴学有深度的思想观念和道德精神价值。吴学思想实践性强于思想性;吴学则重视精神与民生为本的思想。吴学在历史进程中相互补充不断吸纳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因子、不断嬗变,从而凝结成堪称精典的“吴学”;

3.要创造面向开放时代的开放自我的生活方式,必须研究人本身,为此又必然要求对人类所有的思想学说进行比较,作系统、批判性研究,对吴学作比较研究尤其重要, 从而使吴学思想达到真正融合,形成一笔包容多样性的开放性的新吴学文化。比较吴学和吴学思想史, 既辩证又是统一的。研究吴学为吴学学术提供研究吴学的范式, 到目前为止,这是没有固定的范式。一般认为有三大范式, 一是影响力比较大的“比较吴学”范式,二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范式,三是历史系的主流的“思想史”范式。如果还有四,那就是近十几年复兴的“经学史”范式。这四种基本可以在类型学上囊括对吴学的一切研究。

虽然对吴学史类型的概括不尽相同,但当代对吴学术史研究时, 首先就要界定“比较吴学”的基本特征。

中国自古没有比较吴学这一概念,我们将吴学思想的学说进行排列比较,开展比较吴学范式的研究。比较吴学之所以可能,并不取决于吴学本身是什么、说了些 什么,而取决于吴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有自身的发展史。吴学的主要起源于江南,近代以来吴学发展的规律是,吴学的发达程度跟吴学与文化相融的程度呈正比。然而,吴学越成熟则其与文化的关系就越密切,这是不可否认的必然趋势。

当我们开始构建民族式吴学时,比较吴学就产生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比较吴学具有三大特征。

第一,比较吴学这一范式具有固定的文化立场。好比马克思主义是某一形态的历史终结论,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古老东方专制帝国是落后的,因此凡是唯物史观范式的哲学史都是进步主义的,它对中国古代思想基本持批判态度,可以说,态度很大程度上由范式决定。同样,比较吴学的目的是同时保留吴学和民族文化,通过寻找不同文化系统中思想和概念的相似性,用全新的概念 重新解释古代吴学,使旧思想为新时代所用。其文化立场是先进的鲜明的。同样,新型的比较吴学援引的江南思想资源各不相同,可以是现象学、诠释学、后现代吴学等等,但也都符合这一界定。比较吴学将吴学看作民 族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甚至部分人希望吴学还应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因而在这一范式中,历史、文化、哲学、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等是密切相关、不可清晰界分的整体。在所有比较吴学范式的中,吴学理论最精致的,是比较吴学的完成形态,比较吴学在意识上几乎覆盖了时代和民族之吴学的所有内容。比较吴学这一范式的出现,是为了让吴学思想和价值观既获得普遍性认同。

第二,比较吴学也有一致的哲学观,且是丰富多彩的。吴学包含宇宙论、知识论、人生论三大门类,吴语始终是构成比较吴学与构建吴学的基础, 因而这是对分析吴学的原则和立场的继承。但其核心手段是借用不同文化中的吴学在思想和语言上偶然的相似性进行联想和类比,模糊其中的差异。比较吴学是在历史层面穿越进行研究的。

比较吴学在哲学、语言学、历史学上的新进展。吴学思想史随着方法论的进展,今日重新看待“比较吴学”和“吴学思想史”两大范式的研究得失, 比较吴学研究基本囊括对吴学的一切研究

第三,比较吴学还有深厚倾向的历史观,比较吴学对历史上的吴学必须做加法而非减法,即只有通过不同思想资源的比较并赋予它们原本不具有的新意义,才能建立新的修辞系统并更进一步构建吴学的共同体,谨守吴学历史语境主义,对吴学思想做历史的还原,建立比较吴学系统。

在文化观上,吴学是文化的精华,二者不可分割。思想观上,分析吴学的思想,通过相似性借用其他文化系统中的文化思想来丰富吴学。历史观上, 基本采用内在吴学理论的阐述,将产生于不同时空的吴学进行类比和叠加。这是比较吴学这一范式的三大特征。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0)
zwcmzwcm
上一篇 2022年8月5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5日

相关推荐

  • 浅谈吴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十分荣幸地借全国首届吴学研讨会筹备会这机会,向诸位汇报下泰伯吴氏祖地无锡对吴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再瞻望下吴学研究的未来,谈谈本人对吴学的理解。囿于见识之限,本次浅谈,仅…

    2024年7月25日
  • 文化新纪元:吴学赋能文化领域共享,携手共创吴学未来!

    [中网传媒-庐山讯-吴美福] 首届庐山吴学筹备会在风景如画的庐山静庐别墅盛大开幕。此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吴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诸多吴氏贤达,共同探讨吴学的深厚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

    2024年7月24日 中网报道
  • 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

    销烟治河–林则徐 河南省吴氏文化研究会  吴峰 清朝名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可谓是妇孺皆知,名垂青史,但是林则徐戴“罪”治理黄河的事迹却鲜为人知。1840年…

    2024年7月24日 学习探索
  • 吴学概要

    撰文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吴学主要指的是清代古文经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这个派别起源于江苏吴县惠周惕,‌并在惠栋处达到巅峰。‌惠栋博学多才,‌著有《‌九经古义》‌、‌《‌周易述》…

    2024年7月18日
  • 治黄收疆—吴大澂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水运连国运,水治则兴邦。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秋分前后,阴雨连绵,连降大雨,河水暴涨,加上沁河河水的注入,黄河在郑州花园口石桥村决口,河口宽300…

    2024年7月16日
  • 吴姓与吴学文化关系

    文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吴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之一,拥有漫长且悠久的历史。对于吴学起源的史学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吴学起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还可以探究吴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文化意…

    2024年7月1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