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学基本内涵

一. 水是构成吴学的本质特征

在河流纵横,湖泊万倾的太湖流域,水孕育了吴学,水是吴学的基本形态,水是构成吴学的基本元素,水是吴学的基本特征。

水孕育了吴学,从无锡区域一带,古地名称称先后称震泽、盛泽、吴江邗沟、尚湖、芙蓉荡,到现代无锡,无不印证着水孕育了吴学。

吴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水的文化。吴学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依然历久弥新,独具魅力,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根据是其具有特别优秀的文化的文化基因一一水。所谓文化基因,就是决定文化系统传承与变化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上善若水,水是至柔至刚刚柔相济。水是永无止息,决定了吴学是动态的,不是静止一成不变的。文化如同一种生物,它同样具有遗传与变异两种倾向。文化一旦产生,它就会不断延续自己的基因,规定后来文化的大体发展方向,这就是文化的遗传。

同时,由于一切皆以时间条件的变化为转移,一种既成文化不可能总是适应不断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它必然根据社会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结构,功能,以保证自己与现实的切合,这就是文化的变异。正是在遗传和变异中文化得到不断发展。吴学的演变不是裂变,而是在各个时代精神烛照下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发展与创新,决定了吴学在发展中不会因为失去自身特色而变得面目模糊,甚至被其他区域文化所同化。水孕育了吴学,吴学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都是由”水”生发滋养而来具有水的恒定根性。数千年来灌溉滋养着吴地人民,使吴学永葆永恒的春天,成为吴学永不衰竭的精神源泉。这也是构成吴学的本质特征。

二. 吴语是构成吴学的基本载体

吴语,又称江东话、江南话、江浙话、吴越语,几千年的吴语底蕴深厚。在中国分布于今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福建北部一带,使用人口九千多万。吴语是汉语语系汉语语族的一支语言,中国七大方言集合体之一。

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吴语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意,是江南人民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吴语分为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宣州六片语片,北部吴语为最大语片。

吴语扎根于吴、越故地,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讲诵多吴语,勾提学佐书”,“诗成作吴咏,及此醉初醒”,吴语为江南本土古老语言,见证诗画江南语言文化。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是吴越人“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文化属性和乡情沉淀。吴语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地区,今天的百余城市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吴语还是吴歌、越剧、评弹等传统曲艺的载体。吴语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醉里吴音相媚好”。所以说,吴语是构成吴学的载体。

三. 吴学遗留物学说是构成吴学的主要特征

吴学遗留物学说是构成吴学的另一种特征。民俗概念的狭义看法包括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的相关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展开可以写一篇民俗学史的长篇论文了,在这里简单说一下“文化遗留物说”。这个概念的范围基本上是指“曾经流行的古老遗存”,原始文化中的文化是泛人类野蛮过去的结果,文化的发展可以由一些“遗留物”–风俗、思想、古迹、遗址、遗存、遗迹的事实来证明。泰勒是文化人类学的开创性学派–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后来民俗学领域的安德鲁·兰,搜集并比较古代种族的非实体的类似遗物: 遗留下来的迷信、传说和故事,我认为还有大量的物质、非物质遗产以及那些见之于我们的时代却又不具有时代性的思想观念。 吴地遗留下来蔚蔚大观,丰富多彩的吴学奇迹,古老的伯渎河,最早的运河–邗江,太伯庙、太伯葛、仲雍墓、季子墓,稻作文化,丝绸、桑蚕巢丝、紫砂壶,苏绣、园林建筑吴家画派、昆剧、评弹等等。历经漫长岁月沉淀传承的思想理论,人文荟萃、文学美学、军事理论、哲学思想、宗教、科学艺术等等是吴地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特别是出土文物宜侯矢嵬的出现,对研究早期吴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些物质、非物质遗产,重要的古迹遗存、思想文化结晶是构成吴学的主题。

在近代历史上,在清朝全国114名状元中,江苏有49名,近乎其半,其中苏州籍状元26名,比例过半。苏州在明代出现吴门画派,太仓在清初出现娄东画派,常州在清代出现常州学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阳湖文派等五大派别,整个吴地的文化世家在明清更是大量涌现。吴学中有非常积极入世的一面,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者之心,到无锡东林书院学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济世情怀;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到常州今文学派援引经典、托古改制的改良维新,生生不息,绵延至今,柔中蓄劲,雅不废俗.至柔者至坚,吴地水文化中隐者道家的元素发展到极致,便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吴地长时期高度繁荣士农工商等百业融合发展市民文化和士大夫文化互相影响,则带来雅俗并举的别样风貌。幽趣雅韵的苏州园林,吴门四家笔下的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恰似市井生活趣味。清明上河图,明清小说等文学流风遗韵迨至民国、影响至今。吴地传统手工技艺之精致精雅的子冈玉、供春壶、紫砂壶、惠山泥人等等。

截止目前为止,苏州共有2项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和6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苏州古典园林和中国大运河苏州段(4个河道和7个景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中国昆曲、中国古琴、宋锦、缂丝、苏州端午和苏州香山帮。这些世界遗产主要分别于苏州古城内共计26个世界遗产点,苏州是名副其实的遗产城市,同时也将是中国世界遗产点最多的城市。

1997年12月,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耦园、环秀山庄、艺圃、退思园共计9处古典园林先后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光彩夺目的文化成果,既是吴学的对社会发展作出的历史性、代

表性贡献,也是对中华文化作出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这些吴学成果,独立出去都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当然,吴学文化成果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就不一一展开和细说了。

吴学学科体系体现出:1.德性与仁性;2.开放性与创造性;3外倾与包容性:4开拓与创新;5.雅性与融性;6.柔性与刚性;7崇文与重教;8.多样性与多元性;9.文化与艺术性;10.家风与遗范。

吴学的精神内涵我们认为有十个方面:一. 泰伯”三让天下”,体现了吴学具有”大孝至爱”尚德尊贤”,“深明大义,不争私利”,”谦和礼让”的精神二. 泰伯创建句吴国,开疆辟土,使吴地从荒蛮走向文明繁荣,体现了吴学具有”不怕艰难,勇于开拓创业”的精神;三.泰伯施行德政,尽心竭力为吴地广大百姓安居乐业谋福祉,体现了吴学具有”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精神;四. 吴学是由吴地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和谐融合而形成,体现了吴学具有“兼客并蓄,和谐包容”的精神;五季札诚信重诺”“挂剑”赠友,真挚坦诚待人体现了吴学”笃守诚信“精神。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无下事,事事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腔豪情,体现了吴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以”天下为已任”的爱国精神。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体现了吴学“先忧后乐”的奉献精神。八. 吴地溯长(江),环(太)湖,濒海,造就了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和广泛吸纳融摄外来文化,体现了吴学具有“海纳百川”开放精神。九.吴人历来高度重视兴教办学,重视人才培养,体现了吴学“尊文重教,尊重知识,重人才”的精神。十.吴人与生俱来就有工商经济意识,体现了吴学具有”经世致用”“务实求真”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1)
zwcm的头像zwcm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