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吴学文化立起来

在当代,吴学只有融入时代,吴学文化才更能体现自身价值;只有融入生活,吴学文化才会焕发新的光彩

这个时代,吴学文化应该是有什么样的面孔?简单通俗的回答:吴学文化是漫漫岁月长河里沉淀的一道美丽的历史风景。行走吴学文化其间,融入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吴学时空里。古今交汇、文化交融,吴学文化历史就如穿过浩浩荡荡太湖水一般,潺潺而生,奔腾湧动,文韵大雅。

吴学文明延续着江南各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不断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吴学历史是吴学文化的载体,吴学文化是历史的血脉。作为全球排名世界遗产最多的地区,太湖流域是世界公认的江南明珠,已拥有许多世界遗产。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吴学文化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呈现形式、表达方式,收获更丰富的时代价值。

我们要注重吴学文化传播推广方式,让吴学文化“润物无声”地走近大众,加深对吴学文化经典的认知;大力弘扬吴学文化,在大众中掀起“吴学热”;用多媒体平台让大众身临其境地品味吴学文化魅力,等等。创造接地气的传播方式,让看似“曲高和寡”的吴学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家热爱起来。

时代在变,文化赓续,经典永恒。吴学文化根植于几千年江南文明史,其丰富精神内涵早已融入江南子孙的血脉,成为历史文化的独特标记。以谦让天下的至德精神、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以诚信守诺的价值精神、以包容嬗变的家国情怀,无不彰显吴学文化深沉的文化底蕴,诠释吴学文化无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在传承吴学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表达方式、传播方式,推动吴学文化更好地与时代对接、与社会对接,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尽之责,也是实现吴学复兴的应有之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加深,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不断增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保护好、传承好吴学文化,不仅要有满腔热情,更加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让吴学文化活起来、立起来,并赋予吴学文化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让吴学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涵养新时代的道德精神,增强吴学文化的软实力。

共享吴学文化成果,旨在体现吴学文化的精神内涵、精神价值、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蕴,要把凝结着吴学文化研究好,让吴学文化说话,让吴学历史说话,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融入时代,吴学文化才更能体现自身价值;只有融入生活,吴学文化才会焕发新的光彩。

引发大众对吴学文化广泛关注,点燃大众对吴学文化的热爱与热情。将视野放宽,放眼神州,盼吴学文化勇立潮头、迎风绽放。

吴学文化是江南各民族的灵魂。吴学文明绵延几千年,以独特的基因屹立东南方,丰富着江南人的文明图谱。璨若星河的吴学文明期待你我去开发、耕耘、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4日 下午12:47
下一篇 2022年6月16日 下午5:04

相关推荐

  • 泰伯:先秦至德思想的践行者与文明融合的先驱

    撰文:吴美福 在中华文明的早期谱系中,泰伯的名字或许不如孔孟老庄般闪耀于思想典籍,但他以“三让天下”的实践智慧与开拓精神,构建了一套独特的道德哲学体系,成为先秦时期“德治”思想的重…

    2025年4月8日
  • 《吴学之光》

    文:吴美福 我的书房里,有一面墙专门用来陈列吴学典籍。从《吴氏家谱》到《吴文化研究》,从《吴地风物志》到《吴方言考》,从《浅谈吴学》到《论吴学》,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每当阳光透过窗…

    2025年3月5日
  • 《泰伯谦锋 三让刻碑铭》

    撰文:吴美福        江南的雨总是绵密的。我站在梅里古都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烟雨朦胧的泰伯庙,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

    2025年3月5日
  • 《三月的丝竹》

    文:吴美福 鼋头渚的樱花还在含苞,蠡园的水波已把晨光揉碎成千万片银鳞。古运河边的老柳树刚吐出米粒大的嫩芽,枝桠间悬着的几盏红灯笼便急着在风中蘸墨,要给三月写一封花笺。 惠山祠堂群的…

    2025年3月5日
  • 《砚底潮声》

    撰文:吴美福        太湖石皱褶深处渗出一滴北宋的雨。我在退思园夜读,忽见残碑拓片上的虫蛀孔洞溢出微蓝星…

    2025年3月5日
  • 《泊渎河畔的青铜犁痕》

    撰文:吴美福       晨雾未散时,泊渎河像一卷半展的旧宣纸,青石埠头沁着露水,苔痕漫漶处依稀可见船缆磨出的凹痕。我数着埠头石阶上的年轮,一级是吴越争霸的剑影,一级是南朝四百八十…

    2025年3月3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