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中西医名家——吴泽民

在民国时期,在浙南青田县,有一位既是中医、又是西医融会贯通中西医结合的一位名誉当地方圆几百里、具有精湛的医术、医德高尚、情操纯碎的人,他就是当今西班牙侨领吴靖年的父亲——吴泽民。

吴泽民自小接受私塾教育 ,1921 年转入省立第十一中学、即处州中学就读。每次上学,从湖云村沿山路步行经石马垟、城门垟乘渡船过渡到对岸城门村,再走山路经驮垄、旺谢(王谢)、折下西源口至高市村的山岭行程 30 华里,在高市姑妈、即陈诚将军的元配夫人吴舜莲家过夜,第二天步行 90 华里到达丽水处州中学就读,年轻时就知道要努力读书,勤劳吃苦。1924 年处州中学毕业,考入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即今浙江医科大学前身就读。1928 年于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当时胸怀革命理想和热情,经三叔海军中将署长吴子漪举荐,赴汉口报名参加国民革命军后方医院,任上尉军医,1929 年蒋桂战争爆发,桂系失败,后方医院解散,回到故乡青田。

是年,青田创办县立医院,受院长卢士美之聘,吴泽民成为青田县立医院首任西医医师,开创青田以西医治病的先河,同年与岳树岗村林映东、时任杭州师管区少将司令嫡堂妹林映玉喜结伉俪。

1931 年,再赴汉口国民革命军 14 师任少校军医,同年调往 18 军任少校军医兼 14 师师长陈诚的随从军医。期间,对中草药感兴趣,开始学习中医。1932 年调往 113师,升任中校军医。1934 年调往 67 师任中校军医处处长兼军医院院长,1935 年专任 67 师军医院院长。1936 年某日,以北京同仁堂特制的 “梅花点舌丹” 治愈病一名当兵的严重关节炎,由此对中医学更加产生极大兴趣。是年,部队开赴广东途中,购得日本《皇汉医学丛书》和内地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温热经纬》等古今中医药名著,专心研读中医药并反复实践,开始中西医并用、内外兼施,医术大有长进。

1937 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67 师奉命开赴上海参加“淞沪大会战”,归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陈诚指挥,吴泽民遂随军负责战地卫生队救护抢救伤员工作,升任上校一等正军医处长、卫生队长。 

1938 年,陈诚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调吴泽民为随从军医、武汉行辕军医院院长。1940年调往 86军军部升任少将军衔、一等正军医处处长。

一代中西医名家——吴泽民
一代中西医名家——吴泽民

1943年,父吴景龄病危,请长假回湖云村,立志悬壶济世,在自家宅院开设诊所,专心攻读医药典籍、博览群书,治伤寒遵医圣仲景之旨,治温热病,取金元明清诸名医之精华,创造性的运用于临床,每能起沉疴救危笃,效果显著,医治4例起死回生之神效而闻名于小溪百里,求医者络绎不绝。在家过着半农半医的生活。1949 年,青田和平解放,11 月被选为青田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

1951 年,在自家宅院开设诊所,业务越来越繁忙的情况下,决定进一步扩展医务,遂向浙江省卫生厅提交《关于要求在湖云村开设卫生诊所的申请报告》,后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卫生厅批准取得临时开业许可证,由厅长洪式闾、副厅长李蓝炎签发,正式获准在自家宅院开设卫生诊所,除日常门诊外。还设有病房留住危急重病人并开创外科手术和剖腹产等手术的先河。追忆吴泽民从医许多年,一直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目的,经他手治好的病人数不胜数。有许多患疑难杂症的病例,如1944 年,42 岁,某日巡诊遇北山吴成喜病人中毒,发高烧,昏迷,首先注射强心针,再用药催吐洗5胃,苏醒,续进消化药,很快康复。1945 年,城门垟村堂妹,难产,吴泽民第一例施救的剖腹产难产女婴是徐丽珍,嫁巨浦村陈某。是年某日,出诊至巨浦范村,一对孪生婴儿,奄奄一息,给予静脉注射奎宁水针剂四分之一支,和服奎宁药粉,救活一个。1946 年夏天,隔溪巨浦村陈仁英表亲,怀孕足月,胎位不正,难产两天两夜,胞水与血俱下,胎儿久难娩出,多自汗,短气乏力,无电灯,无车路,无法转送 65华里山外高级医院急救。为救人,无奈,即带上必要手术器械药品,妻子林映玉一同前往,在旁协助,做剖腹产手术,保住母子两条生命。1947 年 2 月 7 日,隔溪巨浦下岩坑村,陈志民,男,1 周岁,发高烧,呕吐,神昏,抽搐,颈项强直,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以中草药、西药兼治而愈。其父母的强烈要求下,我收为干儿子,杭州卫校毕业后,分配到青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工作,1987 年晋升为主任医师,退休后住杭州。

一代中西医名家——吴泽民

吴泽民施医有求必应,大都能药到病除,从不计较酬劳。经他手从死神手里救回来的内外妇儿各类危急重症病人不计其数,为家乡医疗事业作出重大贡献。1952 年受聘青田县卫生院,后改名为青田县人民医 院医疗股股长、主治医师。1963 年当选为青田县人民代表,1981 年当选为青田县政协副主席,1983 年,83 岁获准退休。

一代中西医名家——吴泽民
一代中西医名家——吴泽民

吴泽民医师生前还留下 100 多万字医案经验手稿,6年后由儿子吴靖年医师为总纂编纂成医学专著,定书名为《吴泽民国医选萃》,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 2014 年 6 月出版公开 发行,为后人留下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将一等正军医处长吴泽民,自从1943年以父景龄病危,告长假回故里湖云村后,眼见当时乡民贫病交加的现状,决心在家造福苍生,悬壶济世,为民解疾苦,利用自身精湛的医术和从军医院带回来的一些医疗器械,向浙江省卫生厅提出书面申请报告《关于要求在湖云村开设“卫生诊所”的报告》,经厅长洪式闾,副厅长李蓝炎签发取得开业许可证。实际,于 1944 年在湖云村开设青田县第一家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湖云村卫生诊所,设有住院部、门诊室、手术室,是当时农村医疗机构设备、技术最先进,青田最早开展剖腹产术、外科手术、封闭麻醉、静脉注射,最早中西医并施的最前卫的村级医院。吴泽民施医有求必应,大都能药到病除,从不计较酬劳。其他从死神手里救回来的内外妇儿各类危急重症病人不计其数,为家乡医疗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一代中西医名家——吴泽民

吴泽民的一生除亨从事中西医事业,确乎心无旁骛,行无异途。早岁毕业于医专,西医功力深厚扎实,随即精研中医,临老不废。以西医之魄,铸中医之魂,以西医之基,构中医之厦,创立真正的国医九层之楼,美轮美奂,实乃古今之所无,今之罕见。平日,常见危急之疴,疑难杂症,中西医会诊束手无策,断为不治之时,吴老接手,效出桴鼓。毋怪病家口碑载道,倾吐心声,不经吴老诊治,死不瞑目,“杏林圣手”誉传小溪百里,实为后人学不尽之楷模。

一代中西医名家——吴泽民

为什么要写关于吴泽民的文章呢?我们经常从媒体上看到见到医德败坏的医生如何借看病而谋财,甚至于为财而不顾病人安危。为什么会有500万元的天价医疗费,为什么医患关系会紧张,其根源是什么?除开体制因素,病人因素以及经济因素之外,其中一条就是某些医生医德的败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亲人或亲戚或朋友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过度医疗之痛之殇!医生从事这个职业是为财而来的吗?不是,绝对不是。作为一名医生,自古都是圣洁的。古人用悬壶济世来形容医生,因为尊重把医生和高官一样称为“大夫”。医生是救死扶伤的,是救人性命的。也就是说,医生天生是辛苦劳碌的命,他必需时时考虑病患的生命与疾病。从医是一件大显神通辛苦的工作,而且,这件工作不可能赚得大钱。为医发了财的,或者是医术极高,病人拥门,积累自多;或者是贪财之辈,为钱而医;或者是从另外途径得到了财。如果考医科或者中医大学的这些学子们想的是将来为医可以多赚些钱的话,那么,最好去学做生意吧,这样至少可以少害几条命。拿病人的命来谋财,这是世间极恶的事情,万万不可!

中医很讲究医德。我认为,医德是医生的灵魂,也是从医者积累善根的必要条件。医德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医术的高低。

试看中国两千年来的历代名医,无不在医德上狠下功夫。可以这样说,名医之所以成名,首先是医德高,然后医术才高。医德是医术进步的基础与保证。没有高尚的医德作奠基,为医者即使再如何努力,其医术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极致。一代民国的名医吴泽民医师就是这样一位医德仁厚宽慈医术精湛的人!他的医德与医技必将载入中、西医史册,融入大光明境界。

一代中西医名家——吴泽民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3)
zwcmzwcm
上一篇 2021年5月11日 下午9:08
下一篇 2021年5月12日

相关推荐

  • 浅谈吴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十分荣幸地借全国首届吴学研讨会筹备会这机会,向诸位汇报下泰伯吴氏祖地无锡对吴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再瞻望下吴学研究的未来,谈谈本人对吴学的理解。囿于见识之限,本次浅谈,仅…

    2024年7月25日
  • 文化新纪元:吴学赋能文化领域共享,携手共创吴学未来!

    [中网传媒-庐山讯-吴美福] 首届庐山吴学筹备会在风景如画的庐山静庐别墅盛大开幕。此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吴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诸多吴氏贤达,共同探讨吴学的深厚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

    2024年7月24日 中网报道
  • 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

    销烟治河–林则徐 河南省吴氏文化研究会  吴峰 清朝名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可谓是妇孺皆知,名垂青史,但是林则徐戴“罪”治理黄河的事迹却鲜为人知。1840年…

    2024年7月24日 学习探索
  • 吴学概要

    撰文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吴学主要指的是清代古文经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这个派别起源于江苏吴县惠周惕,‌并在惠栋处达到巅峰。‌惠栋博学多才,‌著有《‌九经古义》‌、‌《‌周易述》…

    2024年7月18日
  • 治黄收疆—吴大澂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水运连国运,水治则兴邦。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秋分前后,阴雨连绵,连降大雨,河水暴涨,加上沁河河水的注入,黄河在郑州花园口石桥村决口,河口宽300…

    2024年7月16日
  • 吴姓与吴学文化关系

    文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吴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之一,拥有漫长且悠久的历史。对于吴学起源的史学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吴学起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还可以探究吴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文化意…

    2024年7月1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