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知识普及(陶器篇)78 瘪裆鬲

作者:吴美福

鬲“是中华古文明的一种代表化石”。为什么这么讲?早在八千年前,中华民族史前文明的人类就用夹砂红陶做“鬲” 做饮食饮具,一直沿用到青铜时代基本上就不用了。明清时代还有烧制仿古的周式鬲瓷器。

有一本书叫《中国陶鬲谱系研究》,其中比较系统的论证了鬲的历史。西山坪遗址位于礼县县城西侧,北以刘家沟与鸾亭山相隔,地形西高东低。2005年发掘了遗址东北部、“雷神庙”以西的台地,包括西周时期4座墓葬和少量灰坑,及东周时期170余座灰坑、5座房基、10个动物坑、31座墓葬等同年又对城址的城墙进行了解剖,清理了叠压城墙的灰坑、房址。

居址陶器有鬲、釜、瓮、盆、豆、喇叭口罐、侈口罐等。鬲大多筒形深腹,口沿由宽变窄,由侈变平,裆部由高变低,足部粗绳纹演变为麻点纹。盆口沿由宽变窄,腹部由深变浅。豆浅盘、细柄。喇叭口罐的口部由小变大。

墓葬绝大多数为东西向,头向西;仅3座为南北向,头向北。4座仰身直肢葬,余皆屈肢葬。西周墓中3座的墓主人为仰身直肢葬,带腰坑殉狗,级别较高,有殉人,其中M2003出3鼎2簋铜礼器;陶器组合为鬲、盆、豆、罐、甗,鬲联裆锥足,或带扉棱,盆折肩宽沿,豆浅盘折,一座(M1009)为屈肢葬,随葬1件陶鬲。居址的陶器以秦式深腹鬲为代表,以前在西山坪灰坑中出了多件,口沿有两道凹弦纹,高瘪裆,裆上部带横鋬,腹底及足部施横向粗绳纹。这种鬲在关中也出现过,被命名为“复古式大鬲”,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近年在毛家坪居址单位中又发掘到了一批,裆上部普遍带鋬,年代属西周晚期;使我们认识到它是西周晚期秦文化的一种典型器物。与之共出的往往有浅盘细柄豆、宽折沿盆、喇叭口罐等。两地墓葬的陶器组合也基本一致,以鬲、盆、豆、罐为主,鬲均联裆。其次,两地葬俗基本相同,都以头向西的屈肢葬为主。

鬲原先是游猎、游牧民族的炊具,用来煮肉熬汤,用来煮肉熬汤。周人用“瘪裆鬲” 作做饭的用具,相当于现在做饭烧菜的锅,也是周人追思先祖的随葬品。泰伯东奔荆蛮亦是瘪裆鬲作为炊事饮具,一路迁涉一路会遗留一些瘪裆鬲。泰伯居梅里后,按祖制坚持祭祖陪葬,即一墓一鬲之制,非用鬲不可,凡吴人墓葬必陪葬一鬲,葬鬲地位却非常高。

从很多出土的瘪裆鬲看来,泰伯带着先周文明向东奔吴,历经数地,也把瘪裆鬲传播到各地,瘪裆鬲的多地出土,是有力的见证“泰伯奔吴”的实证。

吴文化知识普及(陶器篇)78  瘪裆鬲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10)
zwcmzwcm
上一篇 2020年11月4日 下午2:26
下一篇 2020年11月5日

相关推荐

  • 浅谈吴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十分荣幸地借全国首届吴学研讨会筹备会这机会,向诸位汇报下泰伯吴氏祖地无锡对吴学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所取得的成果,再瞻望下吴学研究的未来,谈谈本人对吴学的理解。囿于见识之限,本次浅谈,仅…

    2024年7月25日
  • 文化新纪元:吴学赋能文化领域共享,携手共创吴学未来!

    [中网传媒-庐山讯-吴美福] 首届庐山吴学筹备会在风景如画的庐山静庐别墅盛大开幕。此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吴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诸多吴氏贤达,共同探讨吴学的深厚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

    2024年7月24日 中网报道
  • 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

    销烟治河–林则徐 河南省吴氏文化研究会  吴峰 清朝名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迹,可谓是妇孺皆知,名垂青史,但是林则徐戴“罪”治理黄河的事迹却鲜为人知。1840年…

    2024年7月24日 学习探索
  • 吴学概要

    撰文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吴学主要指的是清代古文经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这个派别起源于江苏吴县惠周惕,‌并在惠栋处达到巅峰。‌惠栋博学多才,‌著有《‌九经古义》‌、‌《‌周易述》…

    2024年7月18日
  • 治黄收疆—吴大澂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水运连国运,水治则兴邦。清朝光绪十三年(1887年)秋分前后,阴雨连绵,连降大雨,河水暴涨,加上沁河河水的注入,黄河在郑州花园口石桥村决口,河口宽300…

    2024年7月16日
  • 吴姓与吴学文化关系

    文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吴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之一,拥有漫长且悠久的历史。对于吴学起源的史学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吴学起源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还可以探究吴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文化意…

    2024年7月1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