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知识普及(陶器篇)78 瘪裆鬲

作者:吴美福

鬲“是中华古文明的一种代表化石”。为什么这么讲?早在八千年前,中华民族史前文明的人类就用夹砂红陶做“鬲” 做饮食饮具,一直沿用到青铜时代基本上就不用了。明清时代还有烧制仿古的周式鬲瓷器。

有一本书叫《中国陶鬲谱系研究》,其中比较系统的论证了鬲的历史。西山坪遗址位于礼县县城西侧,北以刘家沟与鸾亭山相隔,地形西高东低。2005年发掘了遗址东北部、“雷神庙”以西的台地,包括西周时期4座墓葬和少量灰坑,及东周时期170余座灰坑、5座房基、10个动物坑、31座墓葬等同年又对城址的城墙进行了解剖,清理了叠压城墙的灰坑、房址。

居址陶器有鬲、釜、瓮、盆、豆、喇叭口罐、侈口罐等。鬲大多筒形深腹,口沿由宽变窄,由侈变平,裆部由高变低,足部粗绳纹演变为麻点纹。盆口沿由宽变窄,腹部由深变浅。豆浅盘、细柄。喇叭口罐的口部由小变大。

墓葬绝大多数为东西向,头向西;仅3座为南北向,头向北。4座仰身直肢葬,余皆屈肢葬。西周墓中3座的墓主人为仰身直肢葬,带腰坑殉狗,级别较高,有殉人,其中M2003出3鼎2簋铜礼器;陶器组合为鬲、盆、豆、罐、甗,鬲联裆锥足,或带扉棱,盆折肩宽沿,豆浅盘折,一座(M1009)为屈肢葬,随葬1件陶鬲。居址的陶器以秦式深腹鬲为代表,以前在西山坪灰坑中出了多件,口沿有两道凹弦纹,高瘪裆,裆上部带横鋬,腹底及足部施横向粗绳纹。这种鬲在关中也出现过,被命名为“复古式大鬲”,年代相当于西周晚期。近年在毛家坪居址单位中又发掘到了一批,裆上部普遍带鋬,年代属西周晚期;使我们认识到它是西周晚期秦文化的一种典型器物。与之共出的往往有浅盘细柄豆、宽折沿盆、喇叭口罐等。两地墓葬的陶器组合也基本一致,以鬲、盆、豆、罐为主,鬲均联裆。其次,两地葬俗基本相同,都以头向西的屈肢葬为主。

鬲原先是游猎、游牧民族的炊具,用来煮肉熬汤,用来煮肉熬汤。周人用“瘪裆鬲” 作做饭的用具,相当于现在做饭烧菜的锅,也是周人追思先祖的随葬品。泰伯东奔荆蛮亦是瘪裆鬲作为炊事饮具,一路迁涉一路会遗留一些瘪裆鬲。泰伯居梅里后,按祖制坚持祭祖陪葬,即一墓一鬲之制,非用鬲不可,凡吴人墓葬必陪葬一鬲,葬鬲地位却非常高。

从很多出土的瘪裆鬲看来,泰伯带着先周文明向东奔吴,历经数地,也把瘪裆鬲传播到各地,瘪裆鬲的多地出土,是有力的见证“泰伯奔吴”的实证。

吴文化知识普及(陶器篇)78  瘪裆鬲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10)
上一篇 2020年11月4日 下午2:26
下一篇 2020年11月5日

相关推荐

  • 吴学之“思”

    作者:吴美福       独坐书斋,案头一盏清茶,袅袅茶香中。欣赏吴学文章,如行云流水,不拘一格,纵横挥洒,恰似人生百态,纷繁复杂而又真实可感。   &nbsp…

    2024年11月8日
  • 吴学之“情”

    作者:吴美福       吴学,如清泉流淌,不拘一格,内涵丰富而壮阔。不同于诗歌的韵律,不同于小说的情节,更不同于剧本的对话,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那便是“情”。  &n…

    2024年11月7日
  • 吴学真情思

    作者:吴美福        吴学之内涵,犹如江河之流淌,有其源远流长,亦有其波澜壮阔。   &nbs…

    2024年11月5日
  • 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历史之吴学

    文 吴美福 一口水井,积淀一个地方的历史,地方历史滋润一个地方文化。吴学,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历史,这本丰厚壮阔的学问镶嵌在江南水乡中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流淌的诗篇,是…

    2024年11月4日
  • 论吴文化自信

    文 吴美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自信力的最高表现,更是推动…

    2024年11月1日
  • 祖地文明之光 传承与守望

    文 吴美福 吴姓“祖地”这一概念,是吴姓祖先居住或起源的地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家族记忆。祖地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精神和情感的象征,对于个人和集体都具有深远的意…

    2024年10月28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