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知识普及(铜器篇)73 吴王夫差鉴

作者:吴美福

春秋吴王夫差鉴为春秋晚期的青铜器,同治年间在山西省代州蒙王村出土,夫差鉴高45厘米,口径73厘米、重45公斤。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鉴是盛水器。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两侧有虎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旁有小虎攀缘器口,作探水状,为大型水器,大口、束颈、腹向下收敛,套铸双环,四足攀附于器物外壁,伏腰卷尾,形象生动。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三周。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这件鉴大口平底,双耳有环,耳上饰兽面纹,兽的额顶又饰一高出器口的长鼻兽。另两侧装饰了立体的卷尾双角龙,两条龙攀缘器壁,咬住鉴口,炯炯有神的双目窥探鉴内,非常形象生动。除了立体的双龙,鉴的口沿、腹部均饰繁密的交龙纹。这种体躯交缠、盘旋的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吴王夫差鉴残片,铭名与山西省代州蒙王村出土的一件相同。

另外两件吴王夫差鉴,一件是1940年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造型与上件型同,腹内有铭文: “吴王夫差择厥吉金自作御鑑”。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流失海外。

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还有两件出土地不明吴王夫差鉴,都有铭文。

吴王夫差鉴,工艺精美,制作优湛,造型雄伟、浑厚、沉重,艺术性很高,是吴国青铜器的真品,体现了中国雕塑艺术质的进步。

春秋时期的书法风格迴异,东南诸国的铜器铭文文字都有美化的趋势,有的是鸟虫书,有的是蝌蚪书等等。而《攻吴王夫差鉴》文字是瘦长体,文字、笔画不加修饰,文字优关,质朴规整,线条均匀,尖锋、字距、行距规范,布局合理,具备了小篆的雏形。攻吴王夫差鉴书法,由北京图书馆拓片收藏。

吴文化知识普及(铜器篇)73  吴王夫差鉴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4)
上一篇 2020年10月27日
下一篇 2020年10月28日

相关推荐

  • ‌沉默的危害:无声中的隐形杀手‌

    文 吴美福       在日常生活中,沉默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美德,是深思熟虑、内敛沉稳的体现。然而,当沉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时,它便可能悄然转化为一种危害,无声中…

    2024年10月26日
  • 毛叔郑的文化思想遗存及对现代社会的持续影响

    毛新明/文 毛叔郑,本名姬郑,周文王庶子,周武王弟,毛姓始祖,毛国国君。周文王、周武王时期重臣。 毛叔郑除了编纂《诗经》,他还对周代的礼制文化、音乐教育以及道德哲学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2024年10月23日
  • 毛叔郑与《诗经·大雅》

    毛新明/文 毛叔郑与《诗经·大雅》有着深厚的渊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雅”分为“…

    2024年10月23日
  • 吴姓使命与担当

    文  吴美福         吴姓的使命与担当主要体现在传承吴文化、宣传研究吴学、弘扬至德精神,并在现代社会中…

    2024年10月22日
  • 吴学与吴文化

    文 吴美福 ‌吴学与吴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概念,吴学可以视为吴文化学,是吴文化的研究和学问化过程。‌ 吴学,即吴文化学,是研究吴地人民从古到今一切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学问。它涵盖了吴地文…

    2024年10月22日
  • 吴学与地理

    文 吴美福 吴学与地理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吴学的起源、发展及其所依托的地理环境上。以下是对这一关系的详细阐述: 一、吴学的起源与地理环境‌起源背景‌ 吴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2024年10月20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