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篡: 吴美福
在吴国许多宝物中,有一件“宝贝”中,年代最为久远的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僚剑。由于种种原因,这件文物至今并未定级,但它的价值之高不容置疑。2008年,无锡博物院曾邀请国家级青铜器专家来锡“过眼”,后得出一致结论:此剑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把吴王僚的剑,极其珍贵。
2008年,无锡博物院刚组建不久,当时院方向社会征集吴越青铜兵器,以彰显吴地灿烂的文明,与民间藏家有了广泛的接触,宜兴一位民间藏家手中有件吴王剑,整体保存完整,但剑身有断裂。该剑通长41厘米、最宽处2.7厘米、茎长9.5厘米。剑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扁茎无格,无首,茎、身相连处为斜折肩。前锋尖锐,两刃近锋处略呈弧形内收,向后渐宽。剑身中线起脊,直通茎端。茎作梯形,近首处最窄。茎上一穿孔,位于中部略近折肩处。除茎与两刃外,剑两面通身饰有斜“王”字形暗纹。从形制上看,此剑具有春秋晚期的特点。仔细看,在剑的两纵近脊处有铭文12字,自剑尖至剑首顺列两行,各6字。
请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吴镇烽,上海博物馆陈佩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丁孟,对这件文物的鉴定,这三位都国家级的文物专家。三位专家给出的意见一致:是真品,均出具了书面意见。吴镇烽还当场解释出了12字的铭文。后来,经反复考证,专家确认这是吴王僚的宝剑。吴镇烽是国内青铜器鉴定领域的顶级专家,对存世的青铜器很是熟悉,并出版过相关论著。他说这件文物非常重要。
吴王僚,姬姓,吴氏,名僚,号州于。春秋时代,字体还未统一。这把宝剑上的铭文,其中有四个字的读音为“者及错虏”,专家认定这正是吴王僚的号“州于”的缓读法,并认为,该剑铸于吴王僚在位期间,即公元前527至515年。据了解,吴王僚的兵器只有1961年山西万荣县庙前村贾家崖出土的两件王子于戈(系他未即位时的武器),而他做了王之后的物件此前并未发现。因此,该剑为仅见的一把吴王僚即位后的自铭剑(刻有自己名字的剑)。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吴国的青铜器及吴越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把吴王僚剑,历史上并未见记载,但吴国青铜剑一枝独秀,闻名天下,相传秦始皇南巡到苏州,曾不惜一切代价希望挖出吴王阖闾墓中的青铜利剑,可惜无缘得见。虽然吴国铸剑技术雄冠诸侯,堪称神奇。但由于历史等原因,本地出土的青铜宝剑并不多。专家介绍,这把吴王僚剑的形制很少见,剑身也很秀气,应非上阵杀敌之用,而是身份的彰显,礼仪的象征。此外,该剑乃一次性浇铸而成,工艺十分高超。剑上的铭文很细,字体也很漂亮。吴王剑主的身份得以确认,无锡博物院便邀请陕西的专家来锡对其进行了修复和加固。自此,吴王僚剑成为无锡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无锡博物院正式开放后,刚征集来的吴王僚剑曾在临展中露过一次“面”,引起了不小反响。隔着玻璃展柜,宝剑泛出青幽之光,引发人们对历史的探究,重温专诸刺吴王僚的故事。公元前515年,为夺取王位,公子光(即吴王阖闾)邀请吴王僚来家中吃烤鱼以实施刺杀。虽然吴王僚做了周密的部署,安排了道道防卫,但藏在烤鱼肚中的一把鱼肠剑还是逃过了多次“安检”,被专诸呈到了吴王僚的面前。就在吴王僚凑近烤鱼之时,专诸快速从鱼腹中抽剑刺向了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毙命。专诸也被吴王僚的左右卫士用剑刺死。公子光终究取代吴王僚即位为王,是为吴王阖闾。想一睹吴王僚剑的真面目,有机会去无锡博物院一睹面貌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