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知识普及 (典故篇) 05 驯化野牛 ​

作者: 吴美福

泰伯、仲雍一行奔吴,把黄河农耕文明带到江南,推行商朝的井田制,兴修水利,使江南水洼沼泽变成了大片良田,同时开垦荒坡野地,大力发展种植业,豆、麻等经济作物。到了丰收季节,一派五谷飘香,麦穗金黄,绿油油的豆麻一望无际,此情此景,江南人们看在眼里喜上眉梢。

也不知道什么时间开始,田间地头出现了大批的野牛,它们成群结队,跑到田里啃吃禾苗和经济作物,尝到禾苗好吃,每天都来,并且在田地打架斗角,把禾苗踩得一踏糊涂,所到的地方,几乎没有收成。

老百姓心急如焚,在泰伯、仲雍的组织下,自发的成立了护卫队。先是用工具驱赶,用鼓恐吓,用弓箭射,野牛皮厚,都没什么效果。最后用棍棒击打,倒也打死了几头野牛,但也有不少人受了伤,仲雍因此也受了重伤。

怎么办?泰伯陷入了沉思。

经过几天观察,泰伯发现了一头剽悍雄壮,全身乌黑,毛色光泽,眼睛似铜铃,眉宇间有一抺白毛,有一种杀气,像是一头头牛。泰伯想,如果是把这野头牛降住了,其他的野牛就好办了。于是泰伯选择了头牛不易察觉的角度,连发几箭,其中一箭射到头牛眼眶角边,疼得牛呜呜叫,狂奔乱跳。泰伯在歧山就练得一身好功夫,只见泰伯一个箭步跨上牛背,双手紧抓住牛角,两腿夹紧牛肚,任凭野头牛狂甩疯颠,蹦跳纵腾,都甩不下泰伯,野头牛只好撒开蹄子狂奔。折腾了好久,野头牛终于气喘吁吁,口吐白沫,野性脾气一点也没有了,呜呜地低下头去表示服输。泰伯见状跳下牛背,轻轻的拍着牛颈,野头牛用舌头轻轻的舔着泰伯的脚。泰伯给野头牛的鼻子穿上绳子,牵着它往村庄走,其它野牛也慢慢的跟着后面。回到村里,泰伯把野牛分散饲养。派男人专门割青草定期给野牛吃,用水给野牛洗刷干净,精心饲养。

经过一段时间精心喂养,野牛的野性渐渐消失了,慢慢的温顺起来,会听人们指挥。泰伯心中大喜,针对牛性,设计了木犁、木耙,然后又亲自教牛犁田耙地,车水打田,也示范给大家看,把野牛驯化成了江南人们种田的得力帮手,忠实伙伴。

泰伯在驯服与驯化野牛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惊人勇气和聪明智慧,使江南人民为之折服。他开创性的把野牛驯化为江南人们农耕的武器,使江南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提高到半机械化的农耕水平,是一次江南农耕文明的重大进步,是农耕农业的质的飞跃。从此,江南由此走上了富裕富强的文明之路。泰伯被尊称为江南种田佬之祖,之神。

吴文化知识普及 (典故篇) 05 驯化野牛 ​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4)
上一篇 2020年7月25日 下午10:37
下一篇 2020年7月26日 下午7:31

相关推荐

  • 泰伯:先秦至德思想的践行者与文明融合的先驱

    撰文:吴美福 在中华文明的早期谱系中,泰伯的名字或许不如孔孟老庄般闪耀于思想典籍,但他以“三让天下”的实践智慧与开拓精神,构建了一套独特的道德哲学体系,成为先秦时期“德治”思想的重…

    2025年4月8日
  • 《吴学之光》

    文:吴美福 我的书房里,有一面墙专门用来陈列吴学典籍。从《吴氏家谱》到《吴文化研究》,从《吴地风物志》到《吴方言考》,从《浅谈吴学》到《论吴学》,琳琅满目,蔚为大观。每当阳光透过窗…

    2025年3月5日
  • 《泰伯谦锋 三让刻碑铭》

    撰文:吴美福        江南的雨总是绵密的。我站在梅里古都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烟雨朦胧的泰伯庙,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叮当作…

    2025年3月5日
  • 《三月的丝竹》

    文:吴美福 鼋头渚的樱花还在含苞,蠡园的水波已把晨光揉碎成千万片银鳞。古运河边的老柳树刚吐出米粒大的嫩芽,枝桠间悬着的几盏红灯笼便急着在风中蘸墨,要给三月写一封花笺。 惠山祠堂群的…

    2025年3月5日
  • 《砚底潮声》

    撰文:吴美福        太湖石皱褶深处渗出一滴北宋的雨。我在退思园夜读,忽见残碑拓片上的虫蛀孔洞溢出微蓝星…

    2025年3月5日
  • 《泊渎河畔的青铜犁痕》

    撰文:吴美福       晨雾未散时,泊渎河像一卷半展的旧宣纸,青石埠头沁着露水,苔痕漫漶处依稀可见船缆磨出的凹痕。我数着埠头石阶上的年轮,一级是吴越争霸的剑影,一级是南朝四百八十…

    2025年3月3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