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的本质和功能:从古代至现代的探索

文 吴美福
我对吴学追求,始于1987年岁末看《众妙之门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以及读《生命美学》, 在这二本书中对诠释美学给了我很大启迪,由此开启了我对学习研究吴学的初衷,引起我对吴学的兴趣。
学问和艺术有什么关系?是唯物辨证关系,既艺术是学问,学问也可以是艺术,二者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吴学既吴文化之学,亦是江南大文化之学问, 可以称之为超越文学艺术的吴学: 区别于艺术哲学, 可以称之为审美吴学;也区别于传统的“小吴学”,可以称之为“大吴学”。它不是学院吴学, 而是学问吴学; 它也是“作为学科的吴学”, “作为学问的吴学”。也因此, 其实吴学并不难理解。江南中国传统吴学则始终就是历史吴学, 文化吴学,学问的高端结晶,不难发现:它是江南中国古代诸家的吴学探索的继承, 也是中国近代吴学探索的继承。
换言之, 吴学的追问方式有三: 精神性的、理性的和生命(感性)的, 所谓以“精神性”为视界、以“理性”为视界以及以“生命”为视界。在吴学看来, 以“精神性”为视界的吴学始终如一, 以“理性”为视界的吴学也已经终如一, 以“生命”为视界的吴学则刚刚开始。过去是在“精神性”和“理性”之内来追问道德与吴学, 吴学目的与“至善美”是理所当然的终点, 吴学道德与道德精神, 以及吴学的目的论与理性主义的目的论则是其中的思想轨迹。吴学者的工作, 就是先以此为基础去解释精神生存的合理性, 然后,再把并且规范在精神性世界、理性世界内, 并赋予以高尚的学问地位。理所当然的, 是精神本质或者伦理本质牢牢地规范着江南人的本质。
吴学开始从审美与艺术本身去解释审美与艺术的合理性, 并且把审美与艺术本身作为生命本身, 或者, 把生命本身看作审美与艺术本身, 结论是:真正的审美与艺术就是生命本身。人之为人, 以审美与艺术作为生存方式。也因此, 审美和艺术不需要外在的理由, 说得犀利一点,也不需要实践的理由。审美就是审美的理由, 艺术就是学问的理由, 犹如生命就是生命的理由。
这样一来, 审美与学问因此溢出了传统的藩篱, 成为人类的生存本身。并且,审美、艺术与生命成为了一个可以互换的概念。生命因此而重建, 吴学也因此而重建。也因此, 对于审美与学问之谜的解答同时就是对于人的生命之谜的解答; 对于吴学的关注, 不再是仅仅出于对于审美奥秘的兴趣, 而应该是出于对于人类解放的兴趣, 对于人文关怀的兴趣。借助于审美的思考去进而启蒙人性, 是吴学的责无旁贷的使命, 也是吴学的理所应当的价值承诺。吴学, 要以“人的尊严”去解构“文明的尊严”“理性的尊严”“学问的尊严”。吴学以“理性”的名义为人性启蒙开路,现在却是要以吴学“美”的名义为人性启蒙开路。这样, 关于审美、关于学问的思考就一定要转型为关于人的思考。吴学只能是借美思人, 借船出海, 借题发挥。吴学,只能是一个通向人的世界、洞悉人性奥秘、澄清生命困惑、寻觅生命意义的最佳通道。
建构一种更加人性,也更具未来的新吴学。存”区别于实践吴学的“适者生存”, 以“我审美故我在”区别于实践吴学的“我实践故我在”, 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审美活动是生命的享受;审美活动也是生命的提升。而且,吴学从纵向层面依次拓展为“生命视界”“情感为本”“境界取向”, 在纵向的情本境界论吴学或者情本境界论吴学的与横向的哲学、形而上学之间,则是吴学的核心: 成人之美。
如果一定要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我要说的则是: 学术研究一定要提倡创新, 也一定要提倡独立思考。阐发的观点。也因此, 我们不但要“照着”古人、洋人“讲”, 而且还要“接着”古人、洋人“讲”,还要有勇气把脑袋扛在自己的肩上, 去独立思考。“我注吴学”固然可嘉,“吴学注我”也无可非议。“著书”却不”立说”,“著名”却不“留名”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当然,多年以前, 江南率先建立了吴学之后, 并没有去建立什么是吴学的体系, 而是要先去研究吴学的具体问题。这其实也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在这方面, 我更相信的是康德的劝诫:没有体系, 可以获得历史知识、数学知识, 但是却永远不能获得哲学知识, 因为在思想的领域,“整体的轮廓应当先于局部”。除了康德, 我还相信的是黑格尔的劝诫:“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 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 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
我的学术研究其实并不局限于吴学文化研究,也因此。而且,在传播吴学研究方面,我正在(正在出版或即将出版《浅谈吴学》和《论吴学》《何为吴学》等系列书。
相当一段时间内, 吴学成了“冷”吴学。
吴学是不吝赐给的。但是, 摆在我们面前的,偏偏是理性的富有和感性的贫困–吴学的贫困。
他们把吴学当作理性对感性的扬弃, 当作一种舍弃掉个体意义的历史规定性, 当作一种普遍和先验地凝聚了人的类本质的抽象本性。尽管,在古代吴学中, 吴学往往被描述为一种纵的历史逻辑,而在近代吴学中,则被推演为一种横的结构。
在中国, 近百年来吴学的坐标一直遥遥指向江南,指向理性的“知”和道德的“善” 由是, 吴学,或者被归之于某种本质、理想的形象显现,或者被推入超现实,超人类的彼岸世界,成了纯净而毫无烟火气的, 甚至是神秘而不可捉摸的东西。吴学,则始终是一种形象地认识生活的手段,是一个从此岸世界跃人彼岸世界的环节。从江南文化走向知识、道德, 就是它的必然归宿。
吴学是知识吴学,是学科吴学,是学问吴学,它雄踞尘世之上, 俯瞰着江南文明。
当今西方文化一起潮水般涌人中国后, 竟然给一向服膺中国古典文学的中国人带来如许的迷惑和烦恼; 难怪吴学被人们轻视忘却如此不奇怪。身为吴姓人,这一切都呼唤着既能使人思、使人可信而又能使人爱的吴学, 呼唤着真正意义上的, 面向整个人生的, 同人的自由、生命密切联系的吴学。
真正的吴学应该是光明正大的人的吴学,学问的吴学,吴姓的吴学,江南的吴学,中国的吴学,世界的吴学。
应该爆发一场真正的“吴学的革命”, 应该进行一场彻底的“吴学还原”,应该向研究吴文化学问还原, 向感性还原, 从而赋予吴学以人类学的意义。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在对象世界中,不仅通过思维,而且通过一切感觉来确立自己。”“通过思维”来确立自己,无疑指的是最终扬弃感性,从而从感性走向理性的哲学、伦理学。“通过一切感觉来确立自己”呢?难道不正是指的最终扬弃理性,从而超越理性回到感性的吴学吗?由此可见, 吴学研究的是作为江南文化的一切学问, 因此, 吴学有其自身深刻的思路和广阔的视野。它远远不是一个艺术文化的问题, 而是一个文化学问的问题,一个“江南文化学问的自由表现”的问题。
由是, 吴学有必要重新确立自己的领域。它不仅要果断地将曾经属于自己的某些方面割舍,更要积极渗入其他学科。
然而,不论是果断地割舍,抑或积极地渗入, 吴学都将明智地保持自己的真实面目, 亦即: 吴学,是研究江南文化学问的结晶。
2024年8月13日于江西

吴学的本质和功能:从古代至现代的探索

吴美福,男,1956年生,祖籍赣邑万年县人,本科学历,现任中网传媒副总编辑、河南省诗词家协会会员,2007年任万年县吴姓文化研究协会会长至今,2013年任江西赣东北吴文化研究中心理事会会长至今,2017年发起闽浙赣吴文化经济促进会,2013年参加发起“泰伯论坛”。多年来,致力于吴氏联谊恳亲,联系、联络、走访国内各地宗亲和部分海外宗亲,发起了首届吴学体系建设研究会。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1)
zwcm的头像zwcm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