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历史上的荆蛮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苏、锡、常地区是”三山六水一分土”,即30%的山丘,60%的水域,10%是土地,这土地凹凸不平,与沼泽相连,无数的土墩立在水面上,不能连成一片,不利于农田开发利用。
到了梅雨季节,暴雨泛滥,堤岸被洪水冲垮,农作物全部被淹,有的地方绝收。每当这个时候,泰伯、仲雍两人焦急万分,组织百姓日夜抢险驻守堤岸上,尽量把灾害降到最低。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把水排走,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原始的生产方式,庄稼收成才有保障,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老百姓才有饭吃。思考再三决定召集苏、锡、常、嘉四地的头人商议。泰伯和仲雍认为要想旱涝保收,提出改”以堵为疏”,开凿渎渠的计划,当时在荆蛮地区的地方语言的”渎”就是河的意思,这个意见赢得了土著人的热烈拥护。但是又碰到一个难题,那时当地人生产工具是竹、木及石制工具,用这些工具开挖河渠是很困难的。泰伯和仲雍把陕西老家带来的青铜器改制成开凿渎渠的工具,效率高,费力小,速度快。这一创举,当地人感到非常惊奇,认为泰伯、仲雍是”天神”下凡。所以当地土人积极性高涨,男女都加入开凿渎渠和修改田地的工作中去。群众发动起来了,开凿掘泥的工具却奇缺,成为一个大问题。于是,泰伯、仲雍在梅里建立冶炼作坊(今梅村还有冶炼坊的名字),陆续大量生产凿渎工具,保证了开挖进度,满足了工程需要,又为以后生产农业工具器提供了后勤保障。
泰伯和仲雍亲力亲为,日夜在工地上,组织有序,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就地取材,合理运用,开创性的为大型河渠开挖工作,为治理洪水取得宝贵的经验,尤其可贵!经过二三年的艰苦奋战,渠道建成,称为渎。”全长八十七里,广(宽)十二丈”(40米宽),以梅里为中心,西起清明桥与太湖连通,东至漕家角流入漕湖(古称蠡湖),整个渎渠是一条直线,那个时代没有先进仪器测量,能建成如此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水平之高,在中华民族治水历史上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大事。同时开挖九泾,梅村境内有四泾,这九泾的开挖通船,是通往各个方向的九条支流,形成了旱涝保收的梅里丰产区。香泾,今叫香泾浜,从联心村入口,南连硕放沈渎浜,流入北桥古河;洋泾,从齐心村伯渎段入口,向南流入”荒三千”;西洋泾南通荆同村,名凤凰河;龙泾,位梅村西南,河道已填没,名字仍叫龙泾沿;梅泾,现改名梅花浜,由至德桥东堍分水向南,通硕放。这一渎九泾是江南地区最早的运河。
泰伯、仲雍两兄来梅里,从江南是一片水乡泽地开始,通过与当地土人一起数年的奋斗,把江南一大片区域改造成了能耕种二季水稻包括小麦一类粮食的肥沃土地,成功的开凿了江南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先民们为颂扬泰伯的功德,把这条河渠命名为”泰伯渎”。
悠悠泰伯渎,滔滔不绝的水,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勾吳子民。据传商殷末期(公元前1122年)开凿泰伯渎,距今已三千一百多年,比京杭大运河要早二千年之久,是中国最早的运河。
泰伯渎是江南人民改天换地、战胜自然的宏伟创举!从世界范围来说,也是最早的开凿人工运河的典范。
泰伯渎的建成使水泽地变成了可耕地,一个以梅里为中心的经济、文化中心得以形成,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江南从此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富裕之乡。
泰伯渎的开凿成功,西与太湖流通,东与漕湖通畅,九泾的挖掘通流,在荆蛮地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系,不仅确保了农业旱涝保收,促进了农耕大发展,而且大大地方便了老百姓渔业的捕涝便利,促进了渔业的大发展,更为水上往来,提供了条件。
泰伯和仲雍决定开发水上运输,建造水上运行的载体,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护,土人天生的水性,搞水上运输是他们的行家里手,都积极性非常高。
大家撸起䄂子干起来了,开始由于没有啥经验只是建造独木舟,竹筏,木筏多些。热热闹闹搞了一段时间,在江河中一航行就知道,木筏不但是不稳定,装了东西还容易翻沉不安全,体积小又载不了多少东西,不能满足社会交流日益发展的需要。经过周密计划,挑选了一批能工巧匠,泰伯、仲雍开始建造船厂,精心组织人员学习、研究造船技术,给予多方扶持,经过反复的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和核心精英,后来造出了许多船隻。
为了更于便于船运畅通便捷,泰伯、仲雍又组织大家在河渠两岸,拓宽平整堤坝,便利来往船隻逆风时” 拉纤”,旁边又可以种植桑麻,一举多得。从此,” 河中船帆茫茫”。
随着水上运输的开通,人们看到水运巨大的优势和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水运航行用途很大,船隻需要量日求旺盛,因此造船工业应运而生,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其造船规模,闻名全国。除造戈船、舟艎、到造小翼、大翼、突冒、方舟、桥船、楼船,不仅有货船,还有客船,从此,江南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运,特别是客船为人们出门远行提供大大的方便。后来还发展到造规模巨大的战船,历史上有明确的记载。
阖闾登位后,雄心勃勃,在仙蠡墩建造阖闾造船宫,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造船城——吳大成城,今天” 吳大成巷” 仍在,这里是一个非常出名的地方。当时阖闾造了一艘大翼,叫”艅艎”,宽一丈六尺,长十二丈,可乘91人,浆手有45人,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为吳国水战利器之首,在当时,是天下最先进的战船。
” 因拥有造船业,水军首创于吳国,且船坚速猛,威名远扬。” 当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江南地区,泰伯是第一个开水上航运的先河,吳国是首先成立水军,使用战船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对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贡献是作用巨大的。
3000多年前的荆蛮大地,沼泽居多,《史记·吴泰伯世家》中提到当时的土著居民好多以入水捕鱼为生,因“常在水中,故断其发,纹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伤害”。泰伯、仲雍三让王位,南奔荆蛮来到无锡梅里后,入乡随俗,断发纹身,除了表示不再回去继承王位的决心外,也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当时江南荆蛮地区与北方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相比,相差甚远。因此在与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且传授黄河流域的生产技术和中原礼仪文化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泰伯不失时机地带领当地居民克服重重困难,开挖了江南地区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和九条支流,改“以堵为疏”。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使荆蛮地区得益匪浅,原来的沼泽地现在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出现了飞跃的新局面,泰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爱戴和拥护,于是“归之者千余家”,建立了勾吴小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又促使商业的繁荣,而伯渎河正好是一条极为便利的水上通道。伯渎河是泰伯、仲雍智慧和魄力的体现,是泰伯、仲雍和广大当地人民同甘共苦、鱼水相溶的结晶,它对江南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吴国的逐渐强大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为了更好的改善人民生活,光靠单一的农田收入仅仅只能解决温饱,要让人民富裕起来,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增加经济收入,开展多种经营。于是,泰伯、仲雍组织姜姐、万妹等带动蛮村妇女发展副业。姜姐与梅公公女儿梅花玩的好,与她一起走巷串门动员妇女们把野蚕进行家养,又在边角荒地,高坡山岭上栽种野桑树,供野蚕食用。
当时的无锡哪一带称蚕为天虫,后来把天虫二个字合并,把它叫做”蚕”。姜姐手把手教村姑育蚕、结茧,把雪白雪白的花生小胖子抽成油光晶亮的丝线,又怎样把丝线染成各种颜色。经过第一年的养蚕的经验和收成,村民们树立了信心,开始在屋前屋后、河堤山坡成片的种植桑树,扩大蚕舍,开始大面积养蚕。并立下了乡规民约,各地的头人要亲自抓养蚕,头人的妻子负责养蚕事情,各村要建造公共蚕舍,形成规模产业。每年三、四月间谓之”蚕月”。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养蚕高潮,主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由此,荆村、蛮巷桑蚕业得到迅速发展。在不长的时间内桑蚕、纺织丝绸成为名牌产品。吴都城外的”桑里”,城内吴王的”织里”成为官方纺织作坊集中地。
李白有诗描述: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从此,江南吴地被誉为”东方丝绸市场”,闻名遐迩。
有了桑蚕业的成功经验,当地人尝到了甜头,再发动大家扩大种植土麻、大豆,万妹教他们打麻、织麻布就容易多了,大家很是信任。接着万妹也开始教他们将捕捉的野鸡、野鸭圈养起来,起初的想法是雨雪天气不能出去打猎,这样的天气就可以有肉味吃,不致于缺菜。想不到时间一长野鸡、野鸭繁殖很快,一群一群的,大家真是喜出望外。于是就萌生了发展养鸡鸭的产业,家家养鸡,户户养鸭,类便撒到田地,肥沃了土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逐渐的代替了单纯的狩猎。
今天的无锡,在当年泰伯仲雍养鸭的老鸭城附近,建的大鸭城桥和小鸭城桥仍然端在,两桥相望,承载着几千年的沧桑。鸭桥村门框上的”鸭城桥”门牌仍然保存完好。今天的鸭城遗址,是比较保存着原始生态历史风貌的村落,是江南水乡村落的经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有一次,仲雍带了阿水等人,在白丹山附近捉了许多野猪、野羊,由于有了圈养野鸡鸭的经验,他们也把野猪、野羊关起来饲养,很快就繁殖了一批,慢慢的成了家畜。于是大家就在鸭城附近造房圈养猪羊,成了村巷,取名猪养巷。养猪人和养羊人后来以猪羊为姓,后改成姓朱和姓羊,村巷也叫”朱杨巷”。现在朱杨巷仍在,以朱、杨两姓人最多。
后来泰伯、仲雍在梅西捉到麇鹿圈养,建成麇城(今坊前镇南)。经过几年的建设,江南已经成了五谷飘香的米粮之仓,那绿油油的稻浪,金灿烂的麦海,令人心旷神怡。不料这茂盛的庄稼却引来了成群的野牛,它们成群结队疯狂的践踏、啃食庄稼,还经常为争夺配偶打架,田园的庄稼常常一夜之间,彻底糟蹋。
大家想了许多办法,仍然遏制不住野牛的糟蹋。后来还是泰伯冒着性命的危险经过几次努力,驯服了一头头牛,把群牛拢在了一起,组织大家每天割青草供野牛食用,慢慢的野牛变得温顺听话,不再伤人糟蹋庄稼。慢慢的泰伯设汁了犁耙等农具,再驯牛耕田、车水,慢慢的把野牛驯化成了人们农耕的忠实伙伴,使江南改造成富裕的地区。
泰伯和仲雍把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结合江南实际情况加以推广发展,又创造性的把野蚕家养织成丝绸,解决了当时穿衣问题,驯养了鸡、鸭、猪、羊,不但为人民提供了丰盛的强盛身体的美味,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特别是驯服了野牛成为农耕农事劳动的主要工具,解决了江南人民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进步,创造性的把老百姓聚集在一起过上集体生活,互相帮助,互敬友爱,教化施德,识字学文化,是一种原始的共产主义生活形态。诸多的创新和创造是江南文明曙光时代的开启,是江南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24.2.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