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家族祠堂之功能
(作者:吴仲照)家族祠堂,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延伸,是姓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纪录了一个家族的辉煌历史与传统,是族人祖先灵瑰之寝堂和后裔祭祀列祖列宗之场所,是举行重大族事活动的议事之地,也是教化后代敬畏人生,规范行为和惩恶扬善的神圣殿堂。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史沧桑,祠堂已失去了原有的光辉,曾几何时,祠堂被移作他用,或改作学校会堂,或改成仓库工场,祖像被撤,牌匾被毁,祭台被砸,楹联被拆,残垣断壁,荒草丛生,一付破败景象,许多美妙绝伦并具有传承价值的文化遗迹被消毁,有的永远无法恢复,让人痛心疾首,人们心灵上受到的创伤远比物质的损毁要严重千百倍,无知而愚蠢的行为,对社会上的风气和部份族人的道德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倾斜而成为了社会的种种不安定因素。



由于失去了家族祠堂中家训家规的教育与压束,没有了这方面的氛围监督和及时的现场惩戒,现代族人对过去祠堂的威严是缺乏了解的,因而在部份族人中就会变得为所欲为而目无法纪,胆大心黑不择手段,不计后果而目空一切,到最后犯罪坐牢。社会上规矩的老实人,德高望重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那些懂乡礼懂教化,讲家训讲正统的好传统也逐渐消失。失去了这些,让人们失去了祠堂家规赖以管束自已行为的敬畏感,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而已经没有了事非观,钱和利益成了权威,不孝子孙不赡养父母,有的晚辈打骂长辈,兄弟之间尔虞我诈,妯娌之间仿若路人, 族人之间为利益毫不谦让,不出五服的同族男女青年不论辈份恋爱结婚。还有许多社会上出现的拐骗,抢劫,制作假药假酒骗取钱财的丧天害理之恶行,凡此种种,许多突破道德底线,伤人害己之乱象,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上不了刑的,法律又压束不了这种现象,祠堂家规又惩罚不了他,使得这种状况肆意漫延,道德伦丧,世风日下,几千年传承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成了断层。这种现象要是在过去,族人一旦违反了祠堂族规,就要受到惩罚,轻则在祠堂罚跪,向祖宗请罪,重则开除族籍,名讳逐出家谱,禁止出入祠堂,有的还要实行体罚,正因为有如此严格的家族规矩条例的压束,故很少有人敢越雷池一步。这一些看起来是封建手段,但对族人中有不规行为的人确有相当大的威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族人中的有识之士,产生了重修祠堂之念头,联络宗亲宗贤,在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同意下,积极倡议,奔走呼号,制订方案,鸠工备料,重修本族祠堂,以补救家族的历史遗存。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了发扬传统文化的号召以后,各地族人对恢复宗族文化,结合乡村兴建文化礼堂之机,积极宣传保护和修建祠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广大宗贤纷纷捐资捐物,亲力亲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献计献策,态度热情高涨,广大宗亲都积极支持,成了大家的自觉行动。目前我省已经动工兴建的有遂昌石练吴氏宗祠,仙居吴氏大祠堂等,
全省名地还有许多正在筹建中的吴氏宗祠,有待我们去了解,去学习。从我省各地原有的吴氏家族祠堂情况看,有不少是历史上遗留下来,被保护得比较好的,或是经修缮后又煥发出传统文化光彩的,象永康后吴,义乌延陵,诸暨吴子里,建德高垣,庆元大济,月山文简祠,青田北山等祠堂。其中永康后吴吴氏宗祠,庆元月山文简祠巳被升级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象义乌延陵祠正在由原省文保单位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省内其他县市肯定还有许多我们尚未了解的,总体上来说,我省吴家人的老祠堂还是保护得比较好的。

最近几年里,本省各地新建的吴家祠堂也不少,象平阳南雁荡的泰伯庙,泰顺库村吴畦公纪念馆,泰顺印石前吴氏宗祠,腾蛟大文院吴氏宗祠,义乌前洪吴氏宗祠暨义乌县委旧址,义乌吴坎头宗祠,诸暨文简公祠,诸暨西岩吴氏宗祠等等。有的祠堂建造得富丽堂皇,金壁辉煌,化资上千万,有的小巧玲珑,白墙青瓦,朴素庄重,化费1——2百万,虽然化资有多有少,占地面积有大有小,但吴氏文化元素浓厚,牌匾楹联一样不缺,家训家规布置齐全。对于这些硬件软件达到标准要求的,由当地吴氏宗亲组织提出申请,经浙吴会宗族事务部实地察看后,附合条件的授予“吴文化传统教育基地” 匾牌。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已授牌祠堂己近四十余座。
玉环市由于地处海岛,吴氏村落居住地比较分散,一万八千多吴姓人口分布在300多个大大小小村庄,玉环的吴氏宗亲组织,为了团结,全市宗亲,增强广大宗亲的凝聚力,有利于吴氏宗亲家庭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进一步改善,在以吴思德宗长为首的一批宗贤的积极倡导和努力下,在全市的吴氏宗亲队伍中掀起了编修家谱和新建吴氏文化书画院,也就是吴氏大总祠这一热潮,大家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批地选址,捐款捐物,活动搞得很有起色,不久的将来,一座宏伟的吴氏宗祠将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也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上图-青田县北山吴氏大宗祠

可以说,浙江吴氏的每一座家族祠堂的保护,包括为争取祠堂产权和使用权的回归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修缮和重建新建,都有着世世代代族人的积极努力和付出,凝结着浙江180多万吴氏宗亲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地久,代代相传,因而延伸发展成为了一种姓氏的家族文化,而这种文化放大了就是国家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具备的尊敬祖先,崇尚贤德,敎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与党和政府提倡的传统文化是相符相承的。祠堂的堂规包涵了家风,家训,家规,就是对族人从小就进行学好向善,爱国兴家,孝悌忠信的内容之灌输和教诲,让族人从小懂得家和族能兴,族兴国能旺,有国就有家这样的正统教育,人人都能守族规,遵祖训,社会就和谐安定,定国安邦,红色江山万代传,国泰民安得兴旺,实现中国梦的愿望也能得到实现了。




本文转载,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