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江西乐平讯】金秋十月,赣东北大地稻浪飘香。10月22日,乐平市塔前镇吴乐村文化广场上鼓乐喧天、人潮如织,历经一年多的精心修缮与重建,一座承载着乡土记忆与文化根脉的全新戏台正式落成。来自祖地无锡、赣东北鄱阳、婺源、万年、乐平、景德镇与本地宗亲等一千多人聚集一场。这座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古戏台,不仅为吴乐村添了一道文化地标,更点燃了十里八乡对传统戏曲的热情,成为乐平“中国古戏台之乡”又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

戏台寻根:从“乡音载体”到“文化图腾”
乐平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古戏台400余座,其“建筑与戏曲艺术融合”的独特风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吴乐村的戏台,正是这一文脉的延续。
据村吴乐村老村长口述,吴乐村戏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曾是村民祈福、议事、演戏的“精神中心”。上世纪末因年久失修逐渐损毁,戏文的余韵虽未断绝,但“无台可唱”成了几代人的遗憾。“小时候跟着爷爷挤在草台子前看赣剧,现在村里建了新戏台,我们终于能在家门口听‘原汤原味’的戏了!”72岁的老戏迷吴大爷抚摸着戏台新雕的“福”字雀替,眼眶微润。

此次重建的吴乐村戏台占地300余平方米,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采用传统榫卯结构,保留了乐平古戏台“三间四柱”“歇山顶”“藻井”等核心元素。台基以本地青石板铺就,台柱镌刻“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的戏联,既呼应古戏台的文化内核,又暗含对当下的启示。戏台后方新设“乡贤文化墙”,陈列村史、戏曲典故及历代本土艺人照片,让传统空间成为传承乡愁的载体。
庆典启幕:戏韵悠扬贺新台
当日9时,戏台前红绸轻揭,“吴乐村戏台”鎏金匾额在晨光中亮相。村民自发组成的舞龙队率先登场,金鳞翻涌的巨龙盘旋戏台四周,寓意“龙腾戏台,福泽乡梓”。
首先,主持人开场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大家上午好!
接下来,就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共同开启今天的典礼。现在,我宣布:吴乐村新戏台落成典礼正式开始!
接下来举行剪彩仪式。
接下来由老家代表讲话和华宗代表讲话。
主持人宣布:下面由无锡吴氏祖地敬奉泰伯公塑像仪式。女主持人说:在我们吴乐村新戏台落成的重要时刻,来自无锡吴氏祖地的亲人们,带着对先祖的崇敬与祝福,跨越千里来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将举行无锡吴氏祖地敬奉泰伯公塑像仪式,并恭迎无锡泰伯庙内的古井水与庙土入村。

男主持人说:泰伯公是吴氏的开氏始祖,他“三让天下”的高风亮节,成为吴氏精神的源头。今天,这份精神将通过塑像、古井水与庙土,在吴乐村生根发芽。
接下来由吴仁山会长为泰伯公塑像揭幕和塑像仪式,并恭迎无锡泰伯庙内的古井水与庙土入村。
女主持人宣布: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有请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无锡吴氏祖地宗亲会会长吴仁山,副会长吴益明,秘书长吴建东,办公室主任吴仁兴,顾问吴士德上台,为我们敬奉泰伯公塑像,并恭送古井水和庙土,全体起立,面向泰伯公塑像,共同诵读吴氏子孙誓词——
吾辈后人
谨承祖志
圣水为证
故土为凭
修身齐家
报效家国
德泽绵延
世代永昌
最后,吴仁山会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随后,乐平市赣剧团带来首演《穆桂英挂帅》选段,演员们水袖翻飞、唱腔铿锵,台下观众或坐竹椅、或站台阶,沉浸式感受“一桌二椅演尽千古事”的戏曲魅力。
“戏台不仅是演戏的地方,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吴乐村长介绍,戏台落成后,村里已组建“吴乐戏社”,计划每月开展“戏曲小课堂”,邀请老艺人教唱赣剧;每年举办“村晚”“丰收戏”等活动,让传统戏曲融入当代生活。现场,村民代表还向戏台捐赠了祖传的戏服、道具,其中一件清代刺绣“靠旗”引发阵阵惊叹——这些老物件将与新戏台共同诉说岁月的故事。
文化赋能:古台新声激活乡村振兴
戏台落成的背后,是乐平市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乐平市将古戏台保护与乡村旅游、非遗传承结合,打造“古戏台+民宿”“古戏台+研学”等模式,让静态的建筑“活”起来。吴乐村戏台作为今年重点打造的“乡村文化客厅”,已被纳入乐平古戏台文化旅游线路,未来将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演”扩大影响力,吸引周边游客感受“戏窝子”的文化魅力。
“今天的戏台,既是传统的终点,更是创新的起点。”乐平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当地正推动古戏台数字化建档,同时鼓励青年参与戏曲创作,让赣剧等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庆典现场,几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戏台全景,评论区“想来看戏”“求戏社招新”的留言不断刷屏,年轻人的热情让老戏台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暮色渐浓,戏台前的戏文仍在继续。锣鼓声里,孩童跟着哼起调儿,老人抹着眼泪回忆往事,年轻人举着相机记录精彩——这座新落成的戏台,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见证着吴乐村乃至乐平,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更生动的文化篇章。
(来源: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二0二五年十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