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家有信谱 犹国有信史

家谱之重要,古人就讲过:夫家有信谱,犹国有信史。现代史学界称国史、方志、家谱为研究中国历史的三大主柱。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1984年国家档案局与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文件(国档会1984年7号)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吸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公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有着很大作用。”文件精神有力地推动着全国谱学的研究和发展,在民间掀起了续修姓氏家谱的热潮。我吴氏家谱的修纂工作,率先示范,在全国各方兴未节的热湖中不断取得卓越成果。

《吴氏大统宗谱》是泰伯吴氏祖地的历代泰伯后裔,承前启后,努力摭史册所载,参诸吴姓宗系,质诸老相传汇总而成。如《吴氏全国大统宗谱创始序》即第十五次修的序作者吴清如在序中所述:“无锡为我吴氏肇基之地,统谱堪系寰海分支”。吴氏大统宗谱记载着吴氏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的事迹,这是我吴氏子孙能茁壮成长的必读宝典,是确保吴氏家族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的无穷源泉。

吴氏家谱自东汉初吴如胜创谱、唐贞观吴若远重修、唐太宗驸马吴世伟次子吴兢三修,为应诚公于宋淳熙六年(1179年)的第四次重修奠定了坚实的谱系基础,也为无锡至德堂持续修辑《吴氏宗谱》开启了先河。至清嘉庆甲子年(1804年)第十次修,主修吴云阶,念前谱主修培源公关于统宗合编之议,毅然继先人之志、行统宗之实,尝试开创了《吴氏统谱》之模式。全谱以应诚公(公于宋淳熙六年的第四次主修)及孙太一即淳、太二即泽、太三派即瀚和兄应让、弟应诫为主干,吸纳徽州新安少微派和成都存惠派,孕育成《吴氏大统宗谱》之雏形。至始自1948年年春、迄1951年冬的第十五次续修时,倡创《吴氏全国大统宗谱》。汇江、淮、黄、珠流域十一省宗亲,集先后来归印谱、抄本三百余部。后因种种原因之限,局促而成四十册。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海内外吴氏后裔纷纷前来祖地无锡寻根访祖,到梅村泰伯庙和鸿山泰伯墓顶礼膜拜,由此启发了重修祖地《吴氏大统宗谱》之议。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祖地吴伟勋宗贤倡议十六次编修《吴氏大统宗谱》,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至今进入尾声阶段。

吴氏大统宗谱,有两大显著特点,

一. 是具有毋容置疑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从成谱历史时间上看,跨度达一千八百五十余年,谱牒专家认为成谱时间越早可信度越高。这里所说的时间跨度达一千八百五十余年,是指从东汉永兴二年三月吴郡太守糜豹著序算起的,而如胜向桓帝(刘志132年-167年)“以家藏世系进奏”,说明这个“家藏世系”之珍贵,他不敢冒隐半点虚机而遭欺君之罪的灭门大祸。“家藏世系”成集年代应该是在东汉永兴二年前的,虽然对前多少年暂无考证,却“前是可以肯定的。对“前”的理解可参考谱牒专家们的意见。据上海图书馆谱牒专家马燕介绍,甲骨文上就有家谱记载。如《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中序号1506的“儿氏谱”。就是讲从史学界认可的家谱最早时间可以在周朝前(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道光13年(1833年)出版的《说文新附》中明确指出“桓君山(即桓谭,字君山,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官至太中大夫)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斜上(注:指史记中的三世表表格的行式排列),普效于周谱,是谱之名起于周代也。”这段话十分明白地告诉我们:谱起周代。作为周朝统治者的姬姓有家谱,如胜能“以家藏世系进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何况吴氏家谱编撰的连续性强,仅无锡泰伯祖地就有十多次续修。续修频度愈高准确性愈高,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吴氏大统宗谱》具有不可质疑的权威性。正如《伯高吴公重修世谱序》中指出的那样:“如胜所修之牒,上(zhi摘取)史册所载参以诸吴宗系,质诸家老相传,总为一帙图,其传绪推广丝络,连属百世,纤悉详究,精别雠(chou校对)校,一据以实”。一从体例上看: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曾经指出,先秦家谱体例的基本特征是独记世其辞略”。而吴氏大统宗谱的体例从创谱起基本上遵循这一原则指导编撰的。主要是沿袭吴如胜创谱,以季札(公元前576年前485年)、子征生系为主线进行纂编,一脉相承,序谱吻合,其价值在谱学界之崇高地位,为世所公认。从修谱者和作序作者的身份上看,均是当时社会上的一流人物甚至最高统治者,前有恒帝览而制曰:“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中有皇族吴兢(泰伯65世孙,唐太宗外孙)“乞沐薇垣,效勤竹简”即亲自请教过中书省,认真查阅了竹简,姬姓二十四世之本支于兹有征(证)【竹简始于商周,结束于东汉初】。后有高官名人如明翰林学士承旨国史总裁金华宋濂、东阁大学士兰溪九十世孙沉等为谱作序,其“信谱”的地位不可质疑、无可替代。

吴氏家谱编撰的连续性强,仅无锡泰伯祖地就有十多次续修。续修频度愈高准确性愈高,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吴氏大统宗谱》具有不可质疑的权威性。正如《伯高吴公重修世谱序》中指出的那样:“如胜所修之牒,上摭(zhi摘取)史册所载参以诸吴宗系,质诸家老相传,总为一帙图,其传绪推广丝络连属百世纤悉详究精别雠(chou校对)校,一据以实”。一从体例上看:司马迁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曾经指出,先秦家谱体例的基本特征是”独记世谥,其辞略。而吴氏大统宗谱的体例从创谱起基本上遵循这一原则指导编撰的。主要是沿袭吴如胜创谱,以季札(公元前576年-前485年)、子征生系为主线进行纂编,一脉相承,序谱吻合,其价值在谱学界之崇高地位,为世所公认。从修谱者和作序作者的身份上看,均是当时社会上的一流人物甚至最高统治者,前有恒帝览而制曰:“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中有皇族吴兢(泰伯65世孙,唐太宗外孙)“乞沐薇垣,效勤竹简”即亲自请教过中书省,认真查阅了竹简,姬姓二十四世之本支于兹有征(证)【竹简始于商周,结束于东汉初】。后有高官名人如明翰林学士承旨国史总裁金华宋濂、东阁大学士兰溪九十世孙沉等为谱作序,其“信谱”的地位不可质疑、无可替代。

二. 是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吴氏大统宗谱》是姬吴家的史书巨著,内容非常丰富。

1、吴氏大统宗谱总世表,这是吴氏谱系的总纲。历次重修谱均承袭了吴如胜谱系固有体例,以季札、征生系直线上溯至泰伯、下直挂至四十一世孙吴如胜及其子孙,第十五、十六次修沿用了至九十世止(明朝宣德年间)的总世表。总世表如从树根往上形成主杆再分叉延伸到支枝,为全国吴氏修谱的归宗提供了依据或线索。确保血脉顺畅,昭穆有序,长幼分明。形如枝繁叶茂,吴氏昌隆。第十五次修时就有“湘、鄂、豫、皖、赣、浙、闽、粤、桂、滇、黔等十有一省先后来归,汇集印谱抄本三百余支。典章雅驯,系统详明,如云归岫。如水汇渊盛况空前,蔚为大观。”如湖南长沙灰埠宗谱的世表,其中从66世可博到72世良二,与无锡祖谱完全吻合。【注:从73世后尤其是南宋名将吴玠(1093-1139年7月18日)吴璘(1102年-1167年6月6日)俩兄弟的世系数与祖谱有异处,有待考查。】

第十六次时开始阶段是与《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一起启动的,通过几年的努力汇聚了全国各地吴氏谱的1300余部谱,(现存于无锡市图书馆)绝大部分启于明朝。第十六次修坚持以谱为本、以史为鉴,求同存异,诸说并存原则,比较科学客观地对待编谱中遇到的迁始祖源衔接问题,对老谱中明显有误处作出修改说明,对明显有误处但暂时没有足够有力的史实证明来修改的作了有议后证的注。这样使第十六次谱做到了统之有据,统之有理。当然,有部分是由于修谱有的间隔年代久远、有的是地方独修,有的攀龙附凤等各种原因而无法与祖谱衔接。

2、《吴氏大统宗谱》的16篇序,是读懂读通《吴氏大统宗谱》钥匙,序文讲述了修谱的重大意义、编撰背景、派支衔接等重要内容。祖地第十六次修中将其原文尽收卷首中,并对序作者作了补充简介。一个显著特点是,前十五次的序作者均是该届年代中的社会名流或高官。如首创谱序作者糜豹(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吴郡太守;重修谱序作者于志宁(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京兆高陵人,字仲谧,于宣道子。唐初为天策府中郎,文学馆学士。累进侍中,监修国史。拜太子太师:第三次修的主修和序文都是吴兢所作(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吴兢是泰伯65世孙,唐太宗外孙、驸马吴世伟次子。长垣县尹。继承祖父遗志,续修第三次《吴氏宗谱》并撰序。第四次修序作者张,(宋淳熙六年1179),直秘阁修撰,与朱熹同为道学大师。时任浙西江东制置使文天祥为此专门写下了《题吴氏谱像跋》。等等。古人讲位高言重,这点在诸篇序文中同样得到了体现,同样可视为历次修谱真实性的例证。序文言词精彩、言简意赅、导向明确、授意深远。细细拜速之敬们之心油然而牛如豆豆之中穿越时空隧道去盼听先非教诲。

3、《吴氏大统宗谱》汇集了历代君王的诰敕和御笔题词,归纳在祀典部分。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起有桓帝刘志令吴郡守糜豹监修泰伯墓道、门庑、垣墉起,经晋、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四年(1916年)冯国璋副总统颁令赐“泰伯祠”牌匾,前后有十七位王帝级人物二十次对泰伯公、仲雍公、季札公三公的敕以封号,并不断以祀、以赐。封侯、封王直至封神(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封泰伯为神);有诏祀苗田百、千亩、赐金帛、金炉等,安排墓地守卫。有御制颁王者冕服、以太牢御赞勒石于庙。有敕令高官代为察祀泰伯公。有御制至德碑于墓前、有御笔题词挂庙殿。更有甚者,给泰伯子孙追加封号(49世孙吴皋孟被晋明帝于323年封昭衍公。其中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三年(639年)贞观十五年(641年)、宋太宗赵祯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仁宗赵煦于天圣元年(1023年)景佑四年(1037年)各二次祀敕赐。历代最高统治者十分重视对泰伯及子孙们的表彰,清楚地表明泰伯至德精神之伟大所在。正如吴郡守糜豹在序文中说的那样:“惟周之泰伯,其圣矣乎。三让而保其家国之有天下八百余年,上王其祖宗,下侯其子孙,圣德圣功为何如哉。当商之际,拯生灵于涂炭之中,星斗得文武而整原因而无法与祖谱衔接。

2、《吴氏大统宗谱》的16篇序,是读懂读通《吴氏大统宗谱》钥匙,序文讲述了修谱的重大意义、编撰背景、派支衔接等重要内容。祖地第十六次修中将其原文尽收卷首中,并对序作者作了补充简介。一个显著特点是,前十五次的序作者均是该届年代中的社会名流或高官。如首创谱序作者糜豹(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吴郡太守:重修谱序作者于志宁(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京兆高陵人,字仲谧,于宣道子。唐初为天策府中郎,文学馆学士。累进侍中,监修国史。拜太子太师:第三次修的主修和序文都是吴兢所作(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吴兢是泰伯65世孙,唐太宗外孙、驸马吴世伟次子。长垣县

父遗志纯修第三次《早氏宗谱》并撰序。第四次修序作者张械(宋澶配六2/3次修谱真实性的例证。序文言词精彩、言简意赅、导向明确、授意深远。细细氏谱像跋》。等等。古人讲位高言重,这点在诸篇序文中同样得到了体现,同直秘阁修撰,与朱熹同为道学大师。时任浙西江东制置使文天祥为此专门写杆以之,敬仰之心油然而生,如冥冥之中穿越时空隧道去聆听先辈教诲。

3、《吴氏大统宗谱》汇集了历代君王的诰敕和御笔题词,归纳在祀典部分。从东汉永兴二年(154年)起有桓帝刘志令吴郡守糜豹监修泰伯墓道、门庑、垣墉起,经晋、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四年(1916年)冯国璋副总统颁令赐“泰伯祠”牌匾,前后有十七位王帝级人物二十次对泰伯公、仲雍公、季公三公的以封号,并不断以祀、以赐。封侯、封王直至封神(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封泰伯为神);有诏祀苗田百、千亩、赐金帛、金炉等,安排墓地守卫。有御制颁王者冕服、以太牢御赞勒石于庙。有敕令高官代为祭祀泰伯公。有御制至德碑于墓前、有御笔题词挂庙殿。更有甚者,给泰伯子孙追加封号(49世孙吴皋孟被晋明帝于323年封昭衍公。其中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三年(639年)贞观十五年(641年)、宋太宗赵祯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仁宗赵煦于天圣元年(1023年)景佑四年(1037年)各二次敕祀敕赐。历代最高统治者十分重视对泰伯及子孙们的表彰,清楚地表明泰伯至德精神之伟大所在。正如吴郡守糜豹在序文中说的那样:“惟周之泰伯,其圣矣乎。三让而保其家国之有天下八百余年,上王其祖宗,下侯其子孙。圣德圣功为何如哉。当商之际,拯生灵于涂炭之中,星斗得文武而整肃,山海得文武而清宁,泰伯之功不无在焉!”泰伯至德精神与社稷兴盛息息相关,弘扬正气、促进发展,帝王将相岂敢有所不顾?

4、先祖像赞。计48位。从三让王泰伯、恭孝王仲雍、延陵王季札起到九十五世孙、明中宪大夫、广东提学副使道烨公。从现代影像学或艺术审美学的观点出发看,看这些像赞全是以单线条画成,形象并非真实,且有百人一面之观。但配以像赞的文字说明,则有了相对比较完整的人物介绍,不仅为后人的修谱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而且其中对像中人物的事迹评价为后人的提供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时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兼平江知府(1275年)文天祥为此专门写下了《题吴氏谱像跋》:“世以谱传不能以像传,能以并像传者必先人业著於当时,道德明於斯世,乃能留其像,像以摹容。虽盛不久,以无谱之故也。吴氏谱像粲然可传千百世而不朽。子孙修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文天祥将像赞的意义和价值讲得非常清楚了。对以像传者的功绩、人格都作了高度的肯定,对“吴氏谱像粲然可传千百世而不朽”,而后人阅之必定敬仰万分也写出了自已的见解和赞叹。在此值得一问的是文天祥为何为吴氏谱的像赞题词?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大臣,吉州(今江西吉安)人。民族英雄、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右氶相枢密使。为坚持抗元入侵南宋而被关押了三年多最终被杀害。他任浙西江东制置使时,与任浙江儒学提举学士的吴淳(泰伯公82世孙)是同朝。按官衔,文天祥德佑元年(1275年)任浙西江东制置使(类同清总督衔二品官),应该比吴淳任浙江儒学提举学士(五品)高得多,但能特为吴家谱像题写跋,不仅说明谱像本身的重要,更是其对吴淳为官行事的认可对吴氏家门的认可与赞誉。

与像赞类似人物简介,谱首中还有吴氏宗谱表传。主要是以文字形式介绍唐宋以来科举考试入榜者名字、对一些地方贤达以公赞事记等。这既是记录了吴氏先辈们有志有为的功绩,同样为激励后人们以此为榜样,有志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今中华民族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重大发展时期,吴氏子孙当自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吴氏大统宗谱》是吴氏一代代人的生命记忆,是吴氏家族的传家宝。家谱默默无声,却蕴含着千言万语。家谱虽古且幽,却飽藏着伟大的精神与无穷的力量。让我们深怀敬畏之心,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虔诚地认识它、努力地读懂它;深怀家族责任观,将先贤们的智慧和精神润化自已,传承后辈,以史鉴今,启迪后人。吴氏后人永不负“世家第一”之名。

作者: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原会长:吴立兴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副会长、无锡吴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泰伯公一零八世孙:吴金海

传播中欧文化,展示政企风彩。本网稿件部分来源于网络或来源作者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
(3)
zwcmzwcm
上一篇 2022年1月31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12日

相关推荐

  • 《晚宴祝酒词》

    尊敬的各位嘉宾、学者、朋友们: 在这夏荷斗艳,蝉鸣鸟唱的美好时刻,我们齐聚在这风景秀丽的庐山顶上,共同迎来了全国首届吴学研讨会的盛大开幕。在此,我谨代表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无锡市…

    2024年7月25日
  • 《壮哉庐山盛哉 吴学》

    文/吴金海 登庐山,揽千古风华,吴学研讨会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吴文化组织的负责人,吴学研究的爱好者,学者,专家,把自已出自对先祖泰伯公的崇敬,对吴学研究的心得体会,研究成果进行坦诚交…

    2024年7月24日
  • 庐山之颠 吴学绽放

    文/吴美福 江南七月,庐山古韵浓。山上风光如画里,人间仙境美无踪。 七月,是希望的季节,是属于美庐的岁月,是属于吴学的季节。 在天斧神工的匡庐,在静庐别墅,我们举办了首届吴学筹备会…

    2024年7月24日 一带一路
  • 文化新纪元:吴学赋能文化领域共享,携手共创吴学未来!

    [中网传媒-庐山讯-吴美福] 首届庐山吴学筹备会在风景如画的庐山静庐别墅盛大开幕。此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吴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诸多吴氏贤达,共同探讨吴学的深厚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

    2024年7月24日 中网报道
  • 吴学历史传承的新视角新学术研讨会议

    ——记首届吴学研究庐山筹备会 [中网传媒-庐山讯]探寻吴学脉络,品味吴韵古风。风云悸动吴氏贤达聚匡庐,文化荟萃吴学精神润历史。2024年7月22至24日 “首届吴学筹备会” 在美丽…

    2024年7月24日 一带一路
  • 吴学光阴

    文/吴美福一个转身,历史成了故事,一个回眸,岁月成了吴学光阴如水,来去匆匆。一个转身,所有的历史编成了吴学故事,一个回眸,所有的岁月成了江南回忆。繁华摇落的光阴里,都是吴学。人生旅…

    2024年7月20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