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传媒-东莞讯]2024年6月24日,中网传媒走进东莞横沥隔坑古村。在东莞这片繁华和喧嚣土地上,隐藏着隔坑古老的村落。走进现代的繁华都市,隔坑村依然保持着那份独有的韵味。远离喧闹的城市,去探寻一丝静谧。
据吴东林宗贤介绍,隔坑吴氏是吴居厚后裔。吴居厚(1037年-1113年,一说1114年),初名居实,后改今名,字敦老。临川钟陵张公楼湖村(今属江西省进贤县)人。北宋政治家。
吴居厚于嘉祐八年(1063年)中进士, 调潭州攸县主簿。熙宁初,为武安军节度推官,知景陵、咸平二县。奉行新法,擢为大理寺丞,补司农寺丞。元丰初,提举河北西路常平。 元丰三年(1080年),为京东转运判官,改副使。以增羡,擢天章阁待制、京东都转运使。
元丰四年(1081),任京都转运使。在任期间,以盐铁赋税之利购置绢品,资助河东换马牧养;拨出大铁钱20万缗,支援陕西边关军饷;召募牧民养牧马匹,进而安置游民散夫。神宗嘉誉其“于职分之外,恤及他路,非才智有余不能”。
哲宗即位后,王安石新法受阻,吴居厚亦遭弹劾,被贬为黄州(治所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不久转知庐州(治所今合肥)。
元丰八年(1085年),坐罪降知庐州,再责授成 州团练副使,起知苏州。绍圣中,起为江淮路发运使。绍圣三年(1096年),召拜户部侍郎,进本部尚书。元符二年,知开封府。徽宗即位,改知永兴军,未赴,出知和州。崇宁初,召为开封尹。崇宁二年(1103年),拜尚书右丞,进中书门下侍郎。大观中,为东太一宫使。出知亳、洪、太原诸州府,留为佑神观使。复除门下侍郎,知枢密院。政和三年(1113年),出知洪州,卒于任,年七十七岁。宋末元初,吴氏族人南迁至珠江三角洲,在广州合同场会合,又分头奔向台、港、澳、广西、海外等地。
绍圣元年(1094),吴居厚以集贤殿修撰起用为江、淮、荆、浙转运使,掌管东南六路漕运,兼管制茶、盐等事。他随即疏浚运河,楚海二州农田亦受其利。在任上,他疏浚运河,以利漕运和灌溉农田,为此升户部侍郎、户部尚书。后晋光禄大夫,以中书侍郎加门下侍郎。二年(1095),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不久,奉旨修永泰陵(宋哲宗赵煦的陵墓),出任桥道顿递使。其间因久雨耽误了竣工期限,被贬知和州(今安徽和县)。后为陕西转运使,复任开封府尹。
崇宁二年(1103)四月,吴居厚晋封中大夫,官拜尚书右丞。三年九月,为右光禄大夫、尚书右丞加中书侍郎。五年(1106)正月,以右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加门下侍郎。大观元年(1107),因年高告退,以资政殿学士改任鸿庆宫提举、东太一宫使,恩许仍服团金毬文带。后知亳州、洪州,改太原道都门、佑神观使。四年(1110)八月,以资政殿学士、宣奉大夫、佑神观使加门下侍郎;十月,迁知枢密院事。
政和三年(1113)正月,以武康军节度使知洪州,四年(1114)病逝。徽宗追赠他开府仪同三司,赐御葬于进贤麻山,魂归故里。一生著有《吴居厚集》一百卷(《宋史·艺文志》)、《吴居厚奏疏》一百二十卷,已佚。事见《丹阳集》卷一二《枢密吴公墓志铭》,《宋史》卷三四三有传。
吴居厚后裔迁广东南雄,被尊为入粤一世祖,二世祖鼎公由广州合同场迁东莞角社乡(今东坑镇角社村)。
清朝时期,吴氏族人由东坑角社村迁移到上围(石涌小学旧址)和现隔坑村。因大围与上围相隔一条岭仔坑,故名隔坑大围。
清末时期,隔坑村、上车岗村与下车岗村属东莞县京山司。
听吴东林娓娓道来,寒溪河见证了鼎公子孙在隔坑村三百余年的村史,这里曾有一段傍水生息的岁月,寒溪河的鱼虾蚬蟹,撑起了水岸人家的生计,奔流与浪花则将不屈不挠的水岸意志带向广阔天地。时代更替,溪流依在,隔坑村在现代化新农村的道路上向前,延续水岸精神,借此展览,为乡村文化振兴追忆采蚬渊源,重温水岸人家辛勤的劳动身影,在崭新时代赞颂自强不息的水岸精神。
隔坑村位于镇中心西面,邻近东坑镇,全村行政区土地总面和1.83平方公里,由隔坑村、上车岗村、下车岗村3个自然村组成,户籍人口3260人,外来人口16000多人。隔坑党工委下辖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22名。
隔坑古村历史悠久,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为全国文明乡名村。其石溪公祠,延陵会所,隔坑更楼,等一批明清民居。
走在隔坑古村的街道上,你会感觉自己在穿越历史。老街旧巷, 回首都是过往,南青砖灰瓦, 写满岁月悠长。隔坑不隔情,黑山不隔水。
隔坑古村是吴居厚家族一支的血缘村落,有着300年古老的文化,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是东莞一带著名的古村。隔坑古村集古祠、南溪、更楼、古村落于一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经沧桑后依然焕发古色古香的文化底蕴。隔坑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孕育了很多传奇故事。
文化古村里的隔坑,让传统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中网传媒副总编吴美福
2024年6月24日